崔鴻飛
摘要:自媒體時代不僅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同時帶來挑戰。人文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維度。在新媒體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不僅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同時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必然要求。旨在分析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存在的問題,探討自媒體時代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對策,對進一步解決人文關懷實際問題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自媒體時代 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3-0125-02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的政治優勢和重要法寶,歷來是黨和國家的一條重要工作戰線,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近年來,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等的深入研究使得人文關懷的重要價值逐漸體現。為了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要加強對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深入研究。
一、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存在的問題
(1)教育內容脫節于學生現實生活。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條件有了極大的提高,他們所接觸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元,思想更加活躍,也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和獨立意識。新時期大學生善于接受新鮮事物,能夠緊跟時代的發展特點,不斷適應嘗試。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些教育者不重視現實的發展變化以及當代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教學內容往往脫離學生群體的現實需求,教學方式和方法只停留于原有的舊模式。被動式的灌輸教育也逐漸不再適用于當代自主意識強烈的大學生,這些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也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當代大學生對時事新聞及熱點問題的關注度較高,但教育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這一方面的需求沒有足夠的重視,或者教育者本身也沒有進行及時的跟蹤關注,甚至對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也沒有在教學中給予指導,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脫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難以入腦,達不到內化于心的關懷效果。另外,隨著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自媒體時代到來,給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帶來了更多不可控的問題,從而也使得人文關懷難以達到原有的教育目的和意義。
(2)未充分利用網絡載體實施關懷。在當前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和自媒體的發展使人們可以從更多的渠道獲得信息,自媒體的出現將信息傳播由原來的單向變為多向模式,極大地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為人文關懷重要載體的各類自媒體形式缺少深度開發,其各項功能在運用的過程中并沒有實現最優化。在當前的校園網絡應用中,網絡載體一般都被用于發布和傳播信息,以其獨有的高互動性、快傳播性、個體化等特征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但是,這些網絡載體親和力和感染力不足,發布的內容流于形式,缺少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溫度。因此,這些網絡載體想要長期吸引學生群體存在一定的難度,難以實現其關懷教育功能。自媒體在短時期內就得到了廣泛運用,它所帶來的益處頗多,但它的缺點也同樣不可忽視。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獲得信息的方式是單向的,教育者可以通過自主篩選為學生過濾掉不良信息。然而,自媒體的限制少,平臺的建立和運行缺乏相關部門的監控和管理。在各個高校中沒有“信息把關人”的有效管控,發布的內容缺少甄別。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接收信息的真實性、科學性也有待確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人文關懷中網絡載體的有效利用。
二、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對策研究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實施人文關懷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關注不同學生群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并利用分層教育理論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家庭教育以及成長背景,在性格、能力的養成中也存在著差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不能泛泛而談,要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以課堂為主的教育方式存在局限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較少,然而,自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課中的廣泛應用打破了這一局限。只有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大學生的差異性和自主性,才能夠實現人文關懷更好的發展。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文關懷的素養。在自媒體時代,傳統的教師素養已經不能滿足新媒體視域下人文關懷的需要,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學質量的好壞取決于師資隊伍素養的高低,所以,教育者要秉持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提高自己的基本素養,以滿足新時代下人文關懷的需求。首先,教育者要有崇高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教育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神圣的,教育者是一份神圣的職業。教育者要始終以奉獻精神關懷每一位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可以使得一個人心靈充實、情感豐富。其次,要提高教師的網絡道德素質。在龐大的網絡信息時代,教師應該具備也必須具備網絡道德素質。提高教育者的網絡道德素質是時代的要求。教育(下轉第124頁)(上接第125頁)者面對網絡上各種信息的轟炸,要提升辯證看待各種信息的能力,提高分辨是非、辨別真偽的能力。面對謠言要做到不制造、不傳播并要遏制謠言的傳播。最后,教育者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時刻站在理論前沿,主動參與社會熱點的討論,不僅要討論、發表看法,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分析問題,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
(3)以網絡為載體形成社會、校園、家庭合力。社會組織可以為大學生建立專門的人文關懷實踐網絡平臺,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獲取相應的實踐信息,讓大學生在社會活動中磨煉自己的品質,完善人格。與此同時,社會組織還可以建立獎勵機制,以此來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社會大環境。校內網絡平臺是大學生日常管理中重要的載體,可以提供時事新聞、活動建設等信息,是大學生訪問頻繁的資源之一。因此,學校應對校內網絡平臺掌握主導權,通過這些平臺對大學生進行人文關懷,經常發布一些有助于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內容。另外,可以充分利用自媒體環境的虛擬性和匿名性等特點,鼓勵大學生建立友好的可持續的良性互動關系,并對大學生應該如何正確處理網絡人際關系進行專業的指導。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家庭環境起到了很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在對大學生的家庭教育中,也應該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來輔助。在自媒體的環境下,家庭教育的方式也隨之有改變。再加上距離等影響因素,多數父母已不再通過直接面對面談話的形式與子女進行交流,而是通過網絡溝通情感、分享生活。因此,家長通過網絡了解子女的學校生活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家長通過社交網絡及時關注子女的思想行為動態。家長也要時刻保持與學校的聯系,形成社會、學校與家庭三方共管互動的模式,合理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現。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實施人文關懷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自媒體的高速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良好的機遇。與此同時,面對自媒體的復雜環境,也出現了一些難以應對的挑戰。我們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充分武裝自己。要充分發揮自媒體在人文關懷中的重要作用,而不是盲目地抵制自媒體。最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也要與時俱進,實現更加完善創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沈化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2]萬光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基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雷驥.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礎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孫相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5]么同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問題[D].南開大學,2010.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