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華
摘要:基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課堂改革教學理念,用“梳理一揭示一演繹”教學模式對“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單元復習進行了教學設計。
關鍵詞:氯溴碘及其化合物;高一復習;教學設計
文章編號:1008-0546( 2019) 08-0051-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19.08.016
一、對蘇教版中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思考
《化學1》[1]中專題2《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第一單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是以自然資源豐富的海水作為研究對象,引出海水中總儲量較多的鹵族元素的單質的提取,并以此作為載體探究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從而揭示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在獲取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的同時,形成利用自然資源需要化學科學發展的認識,激發為自我發展和社會生產進步而學習化學的興趣[2]。
本單元具有信息量大、理論足的特點,這樣的復習課,如果按照傳統的復習方法,歸納出其中的知識點形成網絡,輔以例題練習突破考點,可能效果有限,復習過后,學生腦海中知識依舊沒有系統性。如果歸納后注重從中升華出理論,突出其中的原理和主線,讓學生能輕松地利用原理去主動生成知識體系網絡,這樣的復習課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歸納分析復習的方法,還培養了學習化學的興趣,真正實現了教學的三維目標。
基于此,在梳理氯溴碘的提取方法的同時,可以讓學生分析其中的氧化還原反應,進而發現這些提取方法雖然不同,但原理相同;通過質疑提取方法不同的原因,讓學生意識到氯溴碘單質的氧化性的異同,從而讓學生自我構建本單元的體系,并利用自建體系復習氯溴碘單質的性質。整個復習的過程可以讓學生通過歸納、分析,增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到海水是人類的寶貴自然資源,培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二、教學過程
l.利用化學謎語,激發復習興趣
教師利用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用途,設計幾個簡單的化學小謎語,引出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復習。
設計意圖:用有趣的小謎語引課,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自然地進入復習狀態。此外,鹵素及其化合物用途的復習,會加深學生對氯溴碘元素的理解。
【問題l】氯溴碘在海水中含量豐富,工業上可以從海水中提取出氯溴碘。海水中存在的氯溴碘是單質還是化合物?我們怎么從海水或海產品中得到氯溴碘的單質?
學生討論:從海水或海產品中提取氯、溴、碘單質的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憶已學知識,通過交流與討論補充完善,強化知識點的掌握,為后面的揭示原理做鋪墊。
2.梳理已學知識,引導升華原理
【問題2】在提取的過程中,都發生了哪些化學反應?這些反應的共同點是什么?它們的本質是什么?
設計意圖:在幫助學生歸納知識的同時,逐步引導學生揭示其中的規律。
學生練習:用雙線橋分析這些氧化還原反應,并找出其中的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還原產物。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練習,會加深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找出氧化劑和氧化產物為后面鹵素單質氧化性的比較做鋪墊。
【引導升華】三個提取方法雖然不同,但是從鹵族元素化合價變化的角度,都是鹵素離子被氧化后生成了鹵素單質。
設計意圖:揭示規律升華出原理,可以讓學生發現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3.質疑激發反思,生成知識體系
【問題3】為什么工業上可以用氯氣置換出溴、碘單質?為什么工業上提取氯氣與提取溴、碘單質方法不同?
設計意圖:質疑是反思最好的催化劑,教師有目的地質疑已學的知識,能引發學生的反思,進而從氧化還原反應原理中找到問題的實質。
【引導】氧化劑的氧化性強于氧化產物。氯氣的氧化性很強,要找一種更強氧化劑置換生成氯氣比較難,工業上采用電解方法得到廉價的氯氣。實驗室若要制備少量氯氣,考慮反應的方便和快速,可選用強氧化劑高錳酸鉀制得氯氣。
過渡點撥:鹵素的提取原理相同但方法不同,其原因是鹵素的氧化性不同,因此鹵素單質的化學性質主要就是其氧化性以及氧化性不同體現的。
【問題4】強氧化性的單質一般具有怎樣的化學性質?
學生討論:能氧化具有還原性的單質和化合物,比如金屬單質、具有還原性的非金屬單質和溴鹽、碘鹽;由于處于中間價態,還可以發生自身的氧化還原,比如和水、堿溶液的反應。
設計意圖:學生的主動反思、探究,可以加深對知識體系的理解,最終主動生成知識網絡。
學生練習:氯氣與NaOH溶液、Ca( OH)2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從氧化還原反應的角度分析。
4.利用自建體系,演繹后續復習
【問題5】既然氯氣的強氧化性使之具有這樣的化學性質,那么溴單質和碘單質呢?與氯氣的性質有何區別?
學生討論:溴單質和碘單質的化學性質。
設計意圖:演繹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從個別物質所具有某種性質或現象的本質去歸納出同類物質可能具有的性質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學生主動生成的知識體系,通過演繹、應用加以檢驗,可以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養成復習的習慣。
【問題6】為什么與氯氣具有相似性?能從原子結構的角度來解釋嗎?
學生討論:通過原子結構示意圖和元素周期表理解它們化學性質的相似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通過微觀探析,驗證自我構建的知識體系的合理性,從而優化復習方法,指導以后的復習。
5.精選典型例題,生成復習方法
【思考】向濃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為何出現紅色?再向其中滴加飽和氯水,褪色。為什么?
學生討論: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
【質疑】兩種原因都有道理,怎么辦?
學生:設計實驗、實驗驗證。
設計意圖:例題是復習課必不可少的元素,利用它可以鞏固知識,可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結】(1)化學的知識點很多,但每個單元都有原理和主線,利用原理來復習事半功倍。(2)平時學習中,若有困惑或者猜想,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化學實驗是研究和認識化學物質的重要途徑。
設計意圖:“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形成復習方法,才是復習課的真正目標。
三、教學效果反思和評價
復習課通常是師生系統回顧基礎知識、查漏補缺,使之形成網絡與結構;然后教師選擇典型例題講解或組織學生討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其中如何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是復習課的一個難點。
本節課從復習梳理出發,以問題解決為主線,通過對知識點的分析、質疑,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和反思,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復習意識,提高了學生歸納、分析、探究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復習的優點是引導學生尋找每一單元的原理和主線,形成高效的復習方法,讓復習不再成為學生的一種負擔,而成為一種習慣。
參考文獻
[1]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39-48
[2]王祖浩,吳星.高中化學教學參考書·化學1[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