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薇
摘 要:中班年齡階段的幼兒較小班幼兒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增強,他們喜歡表現自己、結交朋友,希望受到關注、肯定和夸獎,能享受團體生活的樂趣,但因不具協調性和同情心,易打架,欺負弱者,其辨別是非的能力也弱于大班幼兒。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角色扮演理論,文章作者將角色扮演引入中班班級管理中,期望通過角色扮演來萌發幼兒初步的責任意識,使幼兒學會與同伴交往,調整自己不適當的行為。
關鍵詞:角色扮演;責任意識;交往;調整行為;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1-20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18-0125-02
角色扮演理論認為,個人正是通過扮演他人角色即角色扮演,來獲得運用和解釋有意義的姿態的能力,從而了解社會上的各種行為習慣和規范,最終實現自我的社會化。兒童的角色游戲是個人社會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不同的角色扮演可以萌發幼兒的責任意識、讓幼兒學會交往并調整自己不適當的行為。
一、任務性角色扮演——在解決問題中萌發責任意識
任務性角色是讓幼兒們扮演某種社會職業角色,模擬(或真實)履行這些角色的行為規范,通過完成角色職責逐步形成責任感。中班年齡階段的幼兒喜歡表現自己,希望受到關注、肯定和夸獎。而任務性角色正好給了幼兒表現自己、受到別人關注與肯定的機會。它的實質是讓幼兒們扮演這些任務性角色,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展現自我,在獲得成功的過程中得到肯定,從而學會如何交往,如何解決困難,進而萌發最初的責任意識。
最近在區域化學習活動中我們設置了“快遞員”的角色,扮演快遞員的幼兒需要完成根據快遞派送單中的信息,將裝有不同物品的“快件”送到相應的老師或阿姨手中并拿回快遞簽收單的任務。這一任務對幼兒來講有四大考驗:第一,仔細觀察、看懂快遞信息單;第二,脫離自己的老師與同伴到班級以外的地點去送快遞;第三,與不熟悉或陌生的老師或阿姨交流;第四,在老師或阿姨簽收時負責提醒他們在簽收單相應的物品上打鉤。而在送快遞的過程中,不同個性的幼兒在完成送快遞任務時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妞妞進入大七班就會和接收快遞的老師打招呼,但因她一下子同時拿了兩份快遞,忘記了哪份是送給大七班老師的,只能回教室重新看快遞派送單,有了這次的教訓,送其他快遞時她每次只拿一份;今天是豆豆扮演快遞員,她一早來就指著快遞派送單盯著阿姨問這是哪個班的阿姨,這個老師姓什么,原來,她是怕自己認錯了人,完不成快遞任務; 輪到晰晰做快遞員了,他拿著快件在小八班門口站了很久,又回到了教室,到教室后他找到了禾禾說:“禾禾,你和我一起去送快遞吧!”禾禾爽快地答應了,在整個送快遞的過程中,晰晰負責看快遞派送單和拿快遞,而禾禾則負責與簽收快遞的老師或阿姨交流,在兩人的密切配合下,晰晰完成了派送任務。
由以上案例不難看出幼兒對角色的投入,他們都在為順利完成快遞派送的任務而努力,有的幼兒是調整自己的派送方式,有的是尋求成人的幫助,還有的會邀請同伴合作,通過用人之長補己之短完成任務。而通過“快遞員”這一任務性角色,幼兒不僅與人交往、解決困難等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同時完成任務的責任意識明顯增強。
任務性角色的扮演對幼兒來講是有挑戰的,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可完成任務時的成就感、自豪感及大家對其認同感對幼兒來說是極具有吸引力的。為完成任務,有時他們會放棄自己玩的時間為大家服務,有時接受同伴的批評調整自己的行為。此時教師如果能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興趣點,設置合適的任務性角色,相信在與這些任務性角色的互動中以及一次次任務性角色的扮演過程中,幼兒最初的責任意識也會得以萌發。
二、生活化角色扮演——在互動中學會與他人相處
人在一生中要學會扮演各種角色,如孩子的角色、學生的角色等。角色扮演能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和合作精神,還能為個人發展和對自己和他人感情的感受力的增強提供一個潛在的機會。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朋友這個重要角色總是存在的,而且是占有相當地位的,每個人都需要朋友,即使是幼兒也不例外。中班年齡階段的幼兒喜歡和同伴共同游戲,合作行為明顯增多,能主動地輪流和分享,但由于交往經驗少,他們之間會經常發生矛盾,有時會因為同伴間的矛盾而感受到強烈的憤怒和挫折。好朋友這一生活化的角色正好促進了幼兒的交往發展,這里所指的好朋友角色扮演有別于其余日常活動中朋友間的交往,它是由“了解好朋友的秘密”“制作名片”“交換名”“和好朋友一起游戲”等一系列專門的活動組成,涵蓋了中班下學期的一整個階段。
今天是“說說好朋友”的活動,幼兒需要介紹自己的好朋友,并說說為什么要和他交朋友。在預設活動時,我就在想,會不會老師一直表揚的那些幼兒朋友多一些,而沒有人會和那些調皮搗蛋的幼兒做朋友,但結果卻與我的想象大相徑庭。琳琳說道:“我的好朋友是咪咪,因為咪咪不管到哪兒都會喊我一起。”小寶說:“我和源源是好朋友,因為他和我一起玩。”婷婷選擇了整天調皮搗蛋經常挨批的銘銘,因為他們都是中班時才轉來的;晨晨和恒恒選擇了不聲不響的禾禾,因為他們住在一個小區,放學時經常會一起回家。幼兒的選擇都很質樸,他們表達了自己心中的感受,選擇的是自己喜歡、自己認可及愿意和自己玩的幼兒做朋友。
其實每位幼兒在班集體中都有著自己的角色地位,那些遵守規則、做事積極、性格外向的幼兒常常在班集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自我存在感也比較強烈,而那些比較調皮、做事被動、性格內向的幼兒存在感相對較低。在好朋友的角色扮演過程中,幼兒無論在班級中的角色如何,都是朋友心中的重要角色,朋友也是他心中的重要角色,他們彼此要在一起合作參與各項活動,這讓所有的幼兒都找到了在班級中的存在感。由此,幼兒通過“好朋友”這一角色來增進對同伴的了解,嘗試以好朋友的身份來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學習日常活動中與他人相處。
其實生活化的角色還有很多,如扮演爸爸媽媽、小老師、飯桌上的小桌長等,這些生活中的角色使幼兒在不同的情境中以適當的行為方式與他人進行交往,從而增加與同伴的交往經驗,形成良好的交往氛圍。
三、個性化角色扮演——在角色認同中獲得成長
每個人在一定的文化中通過訓練、模仿和認知會扮演各種角色。只要人們真正相信他們的角色,認為應當完善地扮演,他們的行為就是真實的,他們的自我和角色就是統一的。幼兒的個性千差萬別,也是多側面的,有些活潑開朗,有些內向膽小,有些調皮多動。個性化角色是尊重幼兒的個性,根據幼兒的個性、興趣、特長和需要所設置的幼兒認同的非大眾化的角色。幼兒通過對這些自己認同角色的扮演,來感受和體驗這些角色的行為,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
(一)個性化角色之一——虛擬動畫角色
小宇是班里的一個“小搗蛋”,老師上課他搭積木;吃飯時他將筷子立在碗里玩起轉碗游戲,將餐椅當溜冰椅在教室隨意移動;進盥洗室,他不是對他人一拳就是對你一腳,有時還會拉拉女孩子的小辮子……一次在和他聊天中,我了解到他特別喜歡動畫片中 “飛鷹鎧甲” 的角色,問他為什么喜歡,他說:“飛鷹鎧甲很帥氣!”我問他:“除了長得帥、武器帥,他做了些什么帥氣的事情?”他說:“他會幫助別人,打敗怪獸!”我說:“那你愿意做我們班的‘飛鷹鎧甲嗎?”他點點頭。我接著問:“那你今天要做什么帥氣的事呢?”他沒有回答,我知道他是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于是我就和他約定,他只要上午不欺負小朋友,下午在教室就能戴半天飛鷹鎧甲的頭飾;如果一天沒有欺負同伴的行為,第二天就能戴一天飛鷹鎧甲的頭飾。可以戴上頭飾扮演自己喜歡的飛鷹鎧甲的角色對小宇來講是極具吸引力的,在和我約定之后他就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為,而他欺負同伴的頻率也越來越低。隨后我又和他約定關于遵守班級常規的事……
動畫片在幼兒社會化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幼兒觀看動畫片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觀察學習的過程,動畫片對幼兒的社會角色獲得、人際交往、人物形象認知、品德形成和言語方面雖然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但也產生著積極的作用。而動畫片中正義的形象總是會受到幼兒喜歡,因而在引導幼兒進行動畫角色扮演時教師應有選擇地采取積極的措施使動畫片發揮正能量。在動畫片角色正能量的感召下,幼兒在扮演過程中會逐步調整自己的行為。
(二)個性化角色之二——首席攝影師
佳佳比較內向,平時不太愿意與人交往。“好朋友”的活動中有一個給好朋友拍照的活動,許多幼兒此時是第一次接觸照相機,而佳佳在家有一部屬于自己的照相機,有許多幫助家人拍照的經驗,因而她拍的好朋友的照片得到了同伴們的認可,她理所當然成了班里的“首席攝影師”。平時幼兒們會找她拍照,自主游戲時她還負責拍下教室里有趣和不文明的照片。“首席攝影師”給了她與同伴交流及在集體面前表現的機會,自此她也變得越來越開朗,與同伴的交流也越來越多。
除了以上的角色,班級管理中個性化角色還有很多,如上課坐不穩的幼兒可以扮演幫助老師遞教具的小助手;對性格內向、不善交往的幼兒,教師可以鼓勵他們扮演傳話員的角色等。總之,教師應根據個性與角色互補的原則,針對幼兒個性中的優勢和缺陷,設置合適的個性化角色,使其在角色扮演中彌補個性中的不足,調整自己的行為,促進其個性的健康發展。
實踐證明,角色扮演能使幼兒親身體驗他人的角色,從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處境,體驗他人在各種不同情境下的內心情感。心理學家證實,一個人只有內心世界之中具有了與他人相同(或類似)的體驗時,才知道在與別人發生相互聯系時該怎樣行動和采取怎樣的態度。因此,角色扮演在發展人們的社會理解力和改善人際關系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班級這個濃縮的小社會中,各種角色都會對幼兒產生重要的影響。班級管理的藝術,實際上也是角色管理的藝術。因而,教師要根據角色理論的啟示,結合幼兒的心理特點,設置適宜又充滿兒童情趣的角色,讓每一位幼兒都在活動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角色,并在角色扮演中展示自己,完善自己。
參考文獻:
[1]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邊玉芳.怎樣培養孩子的親社會性——斯陶布的親社會行為培養實驗[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2(1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