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德 張祖堯 嚴建林 康堯 廖錦佐
【摘 要】電信詐騙違法犯罪活動由來已久,近年來日漸猖獗,詐騙魔抓肆無忌憚的伸向校園。嚴重危害師生的財產安全及身心健康,并且電信詐騙對青年學生容易造成心理障礙,產生次生傷害。因此有必要對認清大學校園電信詐騙的真面目,分析其原因,找出應對之策,建立防控網絡,將電信詐騙拒大學校園之外。
【關鍵詞】電信詐騙;安全教育;大學校園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3-007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3.030
0 前言
近年來電信詐騙利用大學生內心純真、心地善良的,正快速將詐騙目標擴大至大學生群體。大學校園電信詐騙對大學生騙取錢財,增加其家庭負擔,傷害巨大,影響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甚至有大學生心理疏導不及時因被騙而仇恨社會,造成犯罪。因此針對大學校園電信詐騙的特點成因及應對措施進行研究,做到“教、防(范)、疏(導)”,讓大學校園對電信詐騙形成強大“免疫力”,于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1 大學校園電信詐騙的主要特征
1.1 詐騙形式手段多樣,隱蔽欺騙性強
傳統的電信詐騙通過冒充學校班主任、輔導員、學校招生工作人員、學校財務人員進行性詐騙,其主要借口是欠學費、重修學分費用、各種考試費用等,向學生或者學生家長實施詐騙。冒充學生向家長索要生活費、考試費、培訓費等。冒充學生向同學借錢等。他們利用家長的愛子心切以及學生單純的弱點進行詐騙,欺騙性非常強。
1.2 詐騙成功率高
大學生作為活力強對新鮮事物接受快的群體,是網購主體,熟練使用微信支付、QQ 支付等網絡支付方式,加之大學生心理單純,防范意識不強,遇到電信詐騙,很容易使用網絡支付等手段完成付款操作,因此針對大學生的電信詐騙成功率很高。
1.3 詐騙危害性極高
從已發生的電信詐騙案件可以看出,校園電信詐騙的涉案金額少則幾千元多則幾萬元。對本無收入的學生而言損失巨大,其中出身農村的學生因此導致家庭經濟負擔急劇增加,同時大大加劇了學生精神負擔,大學生往往表現出強烈的自責和悔恨感,嚴重者甚至導致心理障礙或者產生輕生的想法,因此校園電信詐騙對大學生的直接間接傷害極其嚴重。
2 大學校園電信詐騙的原因分析
2.1 校園電信詐騙的產生暴露出安全教育的問題
第一、安全教育受形式主義較多
當前教育部門對高校開展安全教育的要求較高,各高校也嚴格按照要求開展了安全教育,但諸多安全教育工作僅停留在形式上。一般是為了留下痕跡,迎合上級部門的檢查而進行安全教育,對于電信詐騙往往是出現詐騙案件后,亡羊補牢,進行事后安全教育。這樣的形式主義做法具有臨時性、突擊性的典型特征。
第二、安全教育內容單一
當前在中學或者大學的入學教育中均設置有安全教育,但是很多內容只涉及到宿舍用電安全、交友安全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諸多學校沒有安排電信詐騙的安全教育。有部分學校涉及電信詐騙安全教育,但內容的較少。安全教育的教師對電信詐騙的知識較少,缺少網絡、通信、心理及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往往憑借過往的經驗總結或個別案例作為安全教育的主要內容。
第三、安全教育形式單調,效果不顯著
目前高校安全教育采用的形式比較單調,載體比較單一, 不夠活潑生動。基本采用黑板報、張貼海報、拉橫幅、班會、會議、講座等形式。在信息化時代,各種網絡信息化形式極其豐富,傳統的安全教育載體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首先,傳統信息載體在各種信息化載體前已顯得老套呆板,很難引起大學生群體的重視,往往事倍功半。另外有些學生心理自信度較高,自認為已具備完備的防范意識,這反而容易成為電信詐騙的誘餌。最終使得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不夠理想。
2.2 技術監控缺失
電信詐騙主要根據預先設計好的方案與受害人獲得聯系后, 利用偽造的身份和信息,騙取被害人信任達到通過轉賬或騙取財務賬號密碼等,大學校園電信詐騙也不外與此。詐騙嫌疑人之所以能精準到人,首先要掌握大學生的準確信息不外乎以下原因。
(1)詐騙嫌疑人使用黑客軟件侵入求職信息服務器、學生信息服務器等,盜取學生資料。
(2)詐騙嫌疑人通過購買等方式非法獲取學生信息。
(3)詐騙嫌疑人利用偽基站向受害人發送誘導信息,實施詐騙。
(4)詐騙嫌疑人利用網絡電話通過“黑網關”與受害人通話,實施詐騙。
(5)詐騙嫌疑人通過辦理多部電話卡或通過改號軟件偽裝成學校、家長、同學等國家機關與受害人通話,實施詐騙。
在“互聯網+”環境下出現的各種電商、游戲、求職、網絡支付等網站,在監管缺失的情況下,用戶信息極其容易被非法分子竊取。并且現代多樣的通信手段使得詐騙者拉近了與受害者的距離,且更容易偽裝。所以在技術堵截工作不到位時詐騙成功率極高。
2.3 社會管理不到位
在“互聯網+”環境下出現的各種電商、游戲、求職、網絡支付等網站,信息資源監管缺失,用戶信息極其容易被非法分子竊取。并且現代多樣的通信手段使得詐騙者拉近了與受害者的距離,且更容易偽裝。所以在技術堵截工作不到位時詐騙成功率極高。
3 大學校園電信詐騙的防范對策
3.1 豐富針對大學生電信詐騙的安全教育
第一、注重生命安全
從大學校園電信詐騙導致大學生或準大學生自殺的情況不少。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受害者不能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忽視生命的意義。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刻不容緩。高校應該在安全教育中設置生命安全教育,體現人道主義精神,彰顯生命的價值,引導大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生命觀,對培養全面健康的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宣傳正確的法制觀
大學校園電信詐騙伎倆不外乎“公安部公布48種常見電信網絡詐騙手法”,更多的使用學生的學費、同學借款、冒充老師學校、做假證、中獎、校園貸、網購涉毒等,由于年輕學生法制意識淡薄,防范意識不強,極易上當。因此需要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使他們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大學生的法制意識,養成正確的法制觀,提高對詐騙的法律判斷能力。
第三、健康的心理教育
年輕的大學生,挫折承受能力低,心智并未完全成熟,在遭遇電信詐騙后,容易誘發各類心理異常或心理疾病,在異常心理狀況下容易做出自殘自殺的極端行為,甚至做出報復社會的犯罪行為。因此,高校應針對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開設相應心理課程,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杜絕此類事件發生。通過強化心理教育,增強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大學生自身自我調節能力,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消除不良心態的產生。
3.2 應對電信詐騙的安全教育新方式
第一、創建生動活潑的安全教育課堂
隨著對大學校園電信詐騙認識的深入,各高校陸續開展了相關安全教育內容。根據年輕人的愛好特點,應該發揮大學生的主導地位,提升安全教育的吸引力。
一是依據大學生求知欲高的特點備課,內容設置新穎,形式多樣。充分結合案例,讓實事說話,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二是創新授課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環境,通過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形式全方位展示應對詐騙的對策,特別是受害后的心理調節方法。
三是突破課堂局限,不拘泥于傳統的授課方式,通過校園知識大賽、小品、案例模仿、反詐騙微電影制作、微博和微信訂閱號、校內外志愿宣傳等方式將安全授課拓展到校園內外,加深學生對詐騙的理解認識。
第二、將安全教育納入到學分體系中來
有關防校園詐騙的安全教育課程應該作為必修課納入到學分管理體系中,設置合理學分,推動安全教育常態化。學習相關知識或參與安全公益活動等形式的安全教育均可作為課程學習要求,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安全教育考核要嚴格嚴謹,考核不通過延緩畢業,讓大學生充分參與安全教育,以利于增強大學生應對包括電信詐騙在內的各種安全知識儲備,提高大學生畢業后應對社會復雜問題的能力。
3.3 構建全方位的校園詐騙防控網絡
防范校園電信詐騙是一項龐大系統工作,涉及到網絡、金融、公安、教育等諸多方面,社會應建設各方面的高效立體防控網絡。
網絡方面,各大通信運用商做好非法號碼的審批,禁止通過非法網關接入網絡,禁止改號軟件接入網絡。各種信息服務網站,做好網站注冊用戶信息的泄露。從網絡源頭切斷,詐騙嫌疑人獲取學生信息的渠道。
金融方面,各種金融機構聯合做好涉嫌詐騙賬號的審查工作,禁止詐騙嫌疑人使用金融系統轉移非法資產,提醒并協助用戶甄別非法賬戶,降低被騙主動匯款的可能。
公安方面,加強對涉大學校園詐騙的偵控,提高對詐騙案件的偵辦,在全社會形成強大的高壓態勢,全社會無校園詐騙案件發生的環境,校園詐騙嫌疑人無處藏身。
教育方面,高效應該強化涉及大學校園詐騙的安全教育,讓學生沖分認識各種詐騙的手段,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心理承受能力,防止因被騙造成心理扭曲造成二次傷害。
4 結語
大學校園電信詐騙這一社會毒瘤對大學生和教師群體的傷害極其巨大。對學生影響財產安全,也危害身心健康,對教師影響生活,也影響教學和科研工作。所以只有全社會對涉及大學校園的電信詐騙形成打擊共識,建設立體牢固的防控網絡。才能使得大學校園風情氣正,為師生營造良好的學習工作環境。
【參考文獻】
[1]去年中國電信詐騙導致群眾損失107億[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7-09/7393556.shtml.
[2]公安部公布48種常見電信網絡詐騙手法[EB/OL].https://new.qq.com/omn/20190114/20190114B1BFE7.html.
[3]吳朝平.“互聯網+”背景下電信詐騙的發展變化及其防控[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
[4]電話詐騙源頭是它?犯罪分子通過“VOIP”可隨意改號[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3-04/25/c_115534805.htm.
[5]胡向陽,劉祥偉,彭魏.電信詐騙犯罪防控對策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