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號雖作為舶來樂器,其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卻受到我國小號演奏家與作曲家們的青睞,他們積極探索如何在作品與演奏中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奠定了小號在我國的發展基礎。筆者認為,創作演繹民族化作品是我國小號發展永恒主題,是中西合璧的民族化音樂創作觀念的體現。本文從探索小號作品與演奏技巧的民族化元素出發,旨在保留小號演奏特色的前提下,拓展我國小號的表演技術,展現我國音樂特有的審美趣味,推動我國小號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小號;演奏;民族化;民族小號演奏
一、引言
作為西洋高聲部樂器中個性強、表現力豐富的代表,小號的創作與演奏未曾離開西方音樂對曲式、和聲、律學的審美需求。新中國成立后,小號進入我國發展,音樂創作、演奏與教學方面被賦予了我國音樂特有的民族化特征,一些優秀的民族小號作品相繼問世,西方音樂文化與我國民族元素相互碰撞融合,使得我國小號音樂得到很大發展。當然,這門舶來藝術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如何在保留小號演奏特色的同時提高我國民族音樂藝術表現力與演奏技術,展現與迎合我國音樂特有的審美趣味,是本文研究的方向。下面先來看小號作品中的民族化特征。
二、作品中的民族化特征
(一)題材選擇
我國小號作品先是在題材上迎來民族化的轉型,一些民間樂曲與歌曲相繼被改編。我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小號表演藝術家朱起東先生在此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如根據新疆民歌改編的小號獨奏曲《阿拉木汗》、根據陜北民歌 改編的 秋收》根據我國笛子獨奏曲改編的 《喜相逢》 等。除了改編民歌民曲外, 作曲家們在創作其他同題材的 作品時也融入了大量的民族音樂元素,如許林先生的《溜冰變奏曲》, 羅平先生的《帕米爾的春天》,黃日照先生的《山歌》,陶嘉舟先生的《趕車》等,都是我國民族小號優秀作品的代表。這些作品在體現民族音樂旋律與節奏特征的同時,不乏在創作手法與演奏技術上的突破。改革開放之后,作曲家與演奏家的個性得以充分施展,一些前沿的創作與演奏理念再次與我國民族音樂碰撞,小號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由人民解放軍樂團作曲家王和聲先生創作的《月光下的舞步》反響十分強烈,此曲選用民間音調 《阿細跳月》的素材作為動機,小號細致寬廣的音色展現了火樹銀花下,彝族人載歌載舞、歡樂喜慶的壯美畫面。
(二)創作風格獨特的地理環境與風俗文化造就了我國民族音樂特有的創作風格
筆者認為,創作風格的民族化既是國人審美趣味與美學追求的體現,又是我國小號音樂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如許林先生創作的小號協奏曲 《劉三姐》,這首作品在旋律、調式以及節奏的選擇上都力求體現廣西地方戲與民間歌舞的特點:首先在旋律的選擇上,該曲將宜山民 歌、柳州山歌中的“棒冬棒冶”“柳柳羅冶”等極富廣西地域特色的民歌唱句與小號的音色相融合:其次在調式的選擇上,該曲將西方調式與中古五聲調式相結合,以降 B大調為核心,在序奏以及其他樂章的首尾運用了商、徵、羽、角調式,體現了濃郁的廣西民族音樂特色;再者在節奏的運用上,該曲采用了借助旋律變奏以及調式調性變奏的方式,在體現民風的同時也展現了小號獨特的音色。類似的作品還有黃日照根據內蒙古民歌改編的《嘎達梅林》、羅平的《牧羊姑娘》等。
三、演奏技巧與民族化審美需求的融合
小號來自西方,其構造、音色、演奏技巧都是在西方和聲、曲式、律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作曲家在演奏我國民族作品時,需要用小號來模仿我國其他民族樂器的演奏方法, 將小號的音色特點與我國民族音樂的審美需求相融合。
小號除了被用于模仿其他民族樂器的演奏效果之外,還被用于模仿各種聲音。如陶嘉舟創作的《趕車》,此曲風格鮮明、生動有趣,在曲式結構、調式調性以及和聲安排上都頗具我國民族音樂特色,尤其是在全曲的結尾處,模仿馬兒嘶嘯的樂句更是全曲的點睛之筆。該句采用弱起的 慢板,先后以“連吐斷奏冶”雙連雙吐冶 的技巧來表現馬下坡時輕快悅耳的馬蹄聲。 演奏時需要演奏者按一半活塞 的同時用足氣,從最高音顫抖著向下滑奏,這樣的技巧雖惟妙惟肖、扣人心弦,卻也十分考驗演奏者的氣力、耐力與控制力。
筆者認為,可以結合我國民族聲樂的 演唱技巧,這是因為民聲的氣息和表演極具民族個性。此外,從氣息、行腔入手有利于推動小號演奏技巧的民族化發展,進而提高我們現有演奏水平與審美標準,建立我國特有的小號教學體系。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實現現代小號民族化發展過程中,我們雖取得了一些成就,卻也面對諸多挑戰。作為我國現代小號的教育者、研究者,弘揚與發展優秀民族小號作品,推進小號民族化發展,我們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張亞偉.中國小號作品民族風格研究[J].音樂研
究,2015(03):42.
[2]元迎春.淺論中國小號作品創作和演奏的民族化問題[J].中
國音樂,2008(02):76.
[3]桑建良.小號演奏藝術的民族化特性探索[J].音樂研究,
2006(01):27.
作者簡介:周鷹,四川省涼山州歌舞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