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說過:“我自己雖然不是畫家,沒有親手制作美的力量,我卻有審美的感覺、審美的理智,所以我才感覺到在我外面的美。”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明白小學美術課的意義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本文從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培養學生的豐富情感、延伸學生的審美趣味三個方面討論小學美術審美能力培養,從而讓學生能培養出一個良好的審美能力,不斷去發現、感悟生活中的美。
關鍵詞:小學美術;審美教育;美術審美
一、引言
學習審美是一個重在體驗的過程,最重要的是學生的個人感悟。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美,但是最重要地是讓我們的學生去發現它們的美,感悟出和別人不同的體會就是它們形成審美的過程。審美能力一般是后臺培養而成的,而我們作為教師的職責便是指引學生形成他們自己感受、鑒賞、創造美的能力。在審美能力提升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們的藝術素養。
二、感受生活中的美,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
對于小學生的學習,首要的是要調動學生的審美興趣。小學生還處于一個懵懂天真的時期,對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開始講解美術鑒賞課,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們的課堂注意力。
例如在上《快樂的節日》這一課時,我們的小學美術教材上有許多鮮艷明亮的配畫:有農民正在舞蹈、有許多的小朋友穿著統一的服裝正在表演等。這個時候,教師可以請小朋友舉手來分享還有什么節日是他們認為快樂的。有的同學們或許會說端午節、春節這類家人團聚的日子。那么教師可以繼續問同學們:你們覺得這種快樂的節日,如果是你們來畫,都會用什么樣的繪畫手法來表現節日氣氛呢。這個時候肯定會有一些同學開始搶答,差不多三到五個同學搶答完了之后,老師就可以開始公布答案了。在畫節日時,我們通常用紅橙黃這樣的暖色調去體現節目的熱鬧,在圖案上我們通常會畫與節目有關的圖案,比如在中秋節畫月亮。通過從生活實際入手,教師能更好地讓學生去理解審美這兩個字,也能更好地去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
三、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培養學生的豐富情感
語言是一種奇妙的東西,能夠帶給人強大的感染力;而美,是一種獨特的東西,能夠帶給人一種美妙的體驗和感受。我們教師在上美術鑒賞課時,可以運用一些獨特的語言魅力去培養學生感受美的情感體驗。我們的建筑水平在不斷變精致,我們窗戶變得越來越多樣。在學習《多彩的窗戶》時,除了圖中西班牙巴塞羅那巴約之家的骨性窗欞充滿了特色,甚至有一番海洋的韻味,令人耳目一新。教師還可以舉一些古今中外的創意窗戶給同學們講解,讓同學們去感受不同地域、風格的窗戶裝飾建筑,也可以請同學分享。
每個人都會做夢,并且每個夢都是與眾不同的。《多彩的夢》這一課中,有許多不同的插畫。我們能看到在學生作品中有一副是一個小孩搭了一個梯子到天上去摘星星,它使用刮蠟紙進行創作的,這幅畫的底色豐富明亮,表現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夢境。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用動人心弦的語言去啟發學生開始思考最近的有沒有做過什么奇妙的夢,又或許在夢境中有哪些奇遇:是夢見騎著獨角獸在草地奔跑,還是生日之時全班的小朋友都為你慶祝……如果有同學想好了,就讓他運用蠟筆、彩鉛或者水彩筆等畫筆,開始用大膽創意的手法將夢境畫出來。要而言之,教師要懂得因材施教地去教導學生,才能夠更好地去培養學生能夠有豐富情感去審美。
四、創意的審美游戲,延伸學生的審美趣味
大部分的小學生是避免不了游戲的吸引力的,故而教師在教學時應把游戲帶入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們對以往生硬的死板的課堂因有游戲的加入而變得興趣盎然。游戲一定是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的最好方式之一,不僅可以緩解學生們的上課疲勞更可以吸引同學們一起加入審美體驗的環節中來。
我相信上到《會“演戲”的玩具》這一課時,學生們一定興致勃勃。這一頁最令人亮眼的便是西游記的皮影,教師要利用好西游記這個從小耳濡目染的名著。老師可以在課開始的時候先給學生們說一些關于皮影戲的知識,然后拿出準備好的皮影人物開始給同學們演示,增加同學們的興趣。接著,教師可以將小朋友分為五組,每一組需要制作兩個玩具然后輪流上臺表演小故事。由全班投票選出最佳的小組,并請投這組的小朋友說明為什么要投給他。也許有的同學會因為他們色彩鮮艷而投票,也許會因為他們的故事生動而投票,還也許會因為他們的小組搭配默契而投票。總之,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們能夠慢慢產生自己的審美觀念,在對同一個小組的表演時,學生們會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見解,這便是他們培養出來的審美能力了。
五、結語
綜上所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審美教育的重要任務。在教學小學美術課中,教師要利用好我們的教材資源和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事例,這樣能夠培養學生也從生活中學起,培養他們從身邊發現美的習慣,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總之,作為教師我們要以身作則,在生活中通過不同的角度去發現事物不同的美,才能產生一種感染力去感染我們的學生一起發現美,延伸他們的審美趣味,形成他們自己獨一無二的審美。
參考文獻:
[1]魏凌星.小學美術審美能力的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17,18(08):111-112.
作者簡介:游夢楠(1991年7月-),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甘竹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