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培進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寶貴的財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傳承與代表,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我國發展的重要資源,對我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發展路徑具體分析研究,希望能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發展路徑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個群體、團體等視為文化遺產的各種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技能以及有關的實物、工藝品、文化場所等,其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是傳統文化留存到現在的文化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難以言喻的意義、情感及審美習慣等,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最深的根源,保留著民族文化原生形態的精華,展示出民族個性的“特”、民族審美的“活”,它注重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以傳承而得以延續。所以,我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將其傳承下去,充分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1]。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
(一)以政府管理主導的保護模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主要也最普遍的保護模式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方式。湛江市霞山區政協主席李興杰親自牽頭,組織區文化部門與民協、文協等對該區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實地調查,還對重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造冊管理,取得很好的成效。政府發揮積極的作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社會資源相互整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創作資源,在群眾文化活動中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
(二)以群眾文化推動的保護模式
近年來,湛江市文化館精心策劃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戲劇節目,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鄉村、進社區、進校園等方式,依靠群眾文化的力量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發動群眾,使人民群眾形成自發保護非物質文化的意識,充分依托于當地的人文生態環境和日常生活群眾文化的推動,利用當地特有的文化形態發展進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地人文生態環境相互依托、相互融合,全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以普查搶救整體的保護模式
在社會和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時間的變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重視,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得到及時的保護,導致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將瀕臨滅絕。湛江霞山區在普查搶救工作做得很好,他們通過文化旅游體育局牽頭,組織文化館、圖書館與各個藝術團體對該區特呈島進行一次整體性的挖拓與搶救,使瀕臨滅絕“捧犁頭”項目得到傳承和保護,為了更好地傳承,他們還組織將“捧犁頭”創作為歌本和舞蹈。因此,國家為了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性得到保護,實行了對非文化遺產的普查與搶救性,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及搶救資金投入,不遺余力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以生產挖拓完善的保護模式
長期以來,由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重視導致大部分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沒有人愿意去傳承,這使得我國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滅絕。湛江“東海嫁”,這是民間一種喜樂慘愁的民間歌謠,也是“雷歌”的派生歌種,湛江“東海嫁”漸漸隨時間而面臨滅絕。為了進行深入的挖掘和開發湛江“東海嫁”,我們如何利用現代“雷劇”唱腔對湛江“東海嫁”進行創新包裝,成為湛江現代“雷劇”一個新劇種,使其戲劇化走上藝術舞臺得以推廣與普及,推動其當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逐漸發展成為群眾性的新型文化活動項目,這就需要我們當地相關部門的重視,有關部門盡力挖拓才能得以傳承 [2]。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與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僅僅作為遺產來對待,如果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只作為遺產被存放起來,沒有融入人們的現代生活當中,沒有與人們的生活產生交集與互動,那么,久而久之,文化遺產將會失去其原本寶貴的價值,被人們遺忘。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正確的態度是要與當前的現代生活聯系起來,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起來,使其產生人文價值及經濟價值,才能使其永久傳承下去,將其發揚光大。
(一)結合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往往被項目的傳承人收藏保護起來,人們不輕易所接觸,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很難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久而久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的生活中就變得可有可無,慢慢被人們所遺忘。因此,為了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得以創新與發展,就必須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起來、與人們的現代生活結合起來。運用好文化創意產業這個現代文化發展的獨特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使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依托,促進彼此發展。
(二)搭建文化平臺,創新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搭建和完善文化平臺,是我們開展不同的群眾文化活動的關鍵。湛江東海島人龍舞在2006年已被納入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我們文化部門如何組織對東海島人龍舞進行徹底改造,增加戲劇性元素,改變過去的單一性,不斷促使東海島人龍舞向高端藝術轉變,使其不但在鄉間的團場能出現表演,更要讓其在高端藝術舞臺上推陳出新,不斷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群眾文化活動的有機融合起來,通過舉辦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把傳統性的非物質文化與現代的文藝因素統一起來進行創新與發展,進一步打造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滿足民間文化活動的需求。
(三)挖掘創作資源,創新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湛江的“雷劇”是湛江人民最喜歡的一種地方民俗歌舞,各條村莊在每年的年例中都會演“雷劇”,“雷劇”作為湛江人民在生活中的文藝活動之一,極大地豐富湛江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時也成為湛江人民群眾精神財富,它提升湛江人民群眾的文化品位,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進一步促進湛江文化經濟事業的發展。我們在生活中,要正確地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遺物,應該理解為一個地方特色歷史性的文化,也是服務大眾、深受群眾喜歡的藝術品牌。
(四)依托“一帶一路”,創新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總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供與世界各國合作的“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湛江市徐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搜尋之祭海,就是湛江充分利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的一個很好例子。我國有大多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位于“一帶一路”沿線上,這是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的重要契機,也是宣傳我國寶貴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借助這個大好的機會大力挖掘、開發、創新、利用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高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不斷提高其在文化領域上地位,促使國內外共同對其保護。
(五)促進項目傳承,創新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只依靠一個人,也不是單依靠一代人,或者僅依靠部分機構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要想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永久地傳承下去,就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一代代人的專心保護及創新傳承,更需要年輕人的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離開年輕人就會斷層。同時,還應加大對社會的宣傳,從社會中尋找愿意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群眾,培養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4]。
四、結語
綜上所述,保護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對于我國建設文明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應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擔負起我們每個人需要肩負的責任,積極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J].寧波通訊, 2019(21):68-70.
[2]羅戎平.創新性發展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鎮江高專學報, 2019,32(01):114-116.
[3]韓帥舉.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路徑[J].當代體育科技, 2018,8(17):173+175.
[4]楊謙.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性發展的路徑[N].廣元日報,2017-12-17(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