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美術欣賞課一直是美術教師最困擾的課型。課堂教師當主角,學生當聽眾,學生無法體驗到欣賞作品所帶來的愉悅。而在筆者實踐教學中,發現“剝筍策略”作為美術欣賞課教學的策略,通過教師的由表及里層層“剝”問,同時個別對話與整體互動討論相穿插,對一個問題提出質疑并不斷探討,培養學生對美術作品從內容到形式,從思想性到藝術性的欣賞評述能力,充分體現了欣賞課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美術作品欣賞;剝筍策略;剝問;引導
《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欣賞·評述這一學習領域則更注重通過感受、欣賞和表達等活動方式,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痹诂F階段中小學美術教育中,教師和學生都致力于教和學如何創作藝術品,而美術創作能否自發產生高水平的藝術鑒賞力?如果從現今美術教育的普遍質量來看,答案是否定的。
一、初中美術欣賞課現狀分析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常常感到學生的欣賞能力低于其年齡所應具有的思辨能力,這主要表現為:
(一)學生審美經驗不足。初中生欣賞美術作品時往往以“像不像”作為標尺,對一些感官上看著舒適的作品圖像情有獨鐘,對具象作品能就其外在刻畫進行簡單表述。但僅停留在淺層認識,而對于作品的形式美和社會意義則不加關注,缺乏嚴謹規范的欣賞方法。
(二)思維惰性,缺乏個性。大多數學生在欣賞課本中的作品時,習慣于依賴課本中的注釋。對于這樣的現狀,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課堂教學,教師要尋求的便是一種有效欣賞的策略。而這個策略必須適合初中生的思維和鑒賞能力。
二、“剝筍策略”在教學中的運用
欣賞繪畫名作其實包含欣賞作品的外在細節和內在認識。要讓學生對作品有深層的認識,就應在欣賞過程中運用“剝筍策略”。
首先“剝”作品的細節。如教師可以在未介紹作品背景前提問學生看到了什么,學生跟著回答,師抓住學生的回答繼續“剝”問。“剝筍策略”中“剝”的過程其實就是教師給學生第三只眼睛,讓學生仔細觀察作品,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作品,培養學生的細心與耐心。
其次“剝”不同的觀點。在初中美術欣賞課中很多老師容易忽視學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鑒賞,這樣的教學大大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而影響鑒賞效果。所以在欣賞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傾聽不同學生的不同觀點,讓學生盡情互動,傳遞自己的感受。
除了“剝”問的內容之外,“剝”問過程中還須講究技巧:
(一)從外到里層層“剝”問。在觀察作品畫面內容的同時,深入探索畫面效果,畫家的繪畫意圖等等。如欣賞米羅作品《靜物和舊鞋》。在介紹作品背景之前,教師先提出一個非常通俗的問題,“你看到了什么?”學生開始回答,“一塊塊的顏色,亂七八糟的…一個叉子,好像還有一只鞋…”教師便可以追問,叉子叉在哪兒?除了這些還有什么?等等。教師讓學生通過帶著問題層層細致的去觀察畫面內容。通過對作品畫面上問題的層層剝落,使學生有興趣去了解作品內在的真面目,有助于學生培養細心,沉穩的學習態度,為更高水平的鑒賞能力打下基礎。
(二)“剝”出學生的個性。欣賞蒙德里安的《開花的蘋果樹》時;學生竊竊回答,“憑什么說這是開花的蘋果樹,既沒有樹,也沒花啊……”教師借此“剝”問其他學生是否同意這種說法,有學生反駁說,畫開花的蘋果樹,不一定要死板的畫一棵樹,畫中的弧線就很像茂密的樹枝啊。教師接著說,“那么我們隨著這首《生命》一起細細來品味這幅作品。”抽象的美是很難被人理解的, 教師適當的用語言或者另一種藝術形式將生僻的作品形象化達到有效的引導,學生的回答出乎教師的預料,涌現出多角度的理解及觀點。
(三)“剝”個體,顧及整體。在剝問的過程中,容易陷入教師與某個學生對話的狀態。互動地再完美也是兩個個體的參與過程。所以在引導“剝筍”過程中必須顧及全體。在欣賞畢加索的《吉他》時,教師提問,這是誰的作品?畫家運用怎樣的表現方法創作出來的?這些封閉式問題學生可以一起回答。教師繼續“剝”問,“拼貼的畫面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學生各抒己見:懷舊的感覺,體現出吉他的低沉與豪放,都是塊面的組合……師可引導學生對剛才的回答進行討論:畫面中是不是都是塊面呢?學生仔細觀察發現還有線的穿插,點的裝飾。對于學生的多角度回答,為避免其他學生只充當聽眾,教師也要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探討,征問大家是否有別的感受等等。
三、結語
羅恩菲德在《創造與心智的成長》中指出,藝術是一種教育工具,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性,培養合作精神,減少自私自利。而“剝筍”教學能培養學生的自我“剝筍”,形成初中美術欣賞到高中美術作品鑒賞的良好過渡。自我“剝筍”,筆者認為就是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使學生形成大膽表達個性見解,勇于探索,樂于分享的積極欣賞態度,從而實現美術欣賞的價值。
參考文獻:
[1]1041078.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
大學出版社,2012.
[2]艾略特.W.艾斯納(美),孫宏等.兒童知覺與視覺的發展[M].湖
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105-110.
[3]羅恩菲德[美],王德育.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湖南:湖
南美術出版社,1996:54-73.
作者簡介:吳群娜(1986-),北侖區三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