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筆者首先列舉師公舞所取得的部分成就再從教授者和學習者以及師公舞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師公舞目前的發展現狀中的不足之處,由此引發筆者對廣西民族舞蹈教育的現狀的探索與思考,總結出三點目前廣西民族舞蹈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從實際出發,分析現狀解決問題。
關鍵詞:師公舞;民族民間舞;舞蹈教育;教育現狀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能夠深刻的表達人們內心的情感,愉悅身心,健美肢體。民族民間舞則是舞蹈分類中最具獨特性的一支。在廣西存在的民族舞多種多樣,有銅鼓舞、師公舞、長鼓舞以及扁擔舞,蘆笙舞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壯族的師公舞。隨著時代的變遷,壯族舞蹈發展迎來機遇與挑戰。民族舞蹈教育現狀日益受到關注,只有了解教育現狀,才能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一、師公舞的概況與發展
作為壯族舞蹈重要組成部分的師公舞,原是祀神、祭祖、作齋、打醮等活動中,由師公(巫師)戴面具表演的宗教性舞蹈,起源甚古。由清雍正乾隆年間發展成一種帶有娛樂性的舞蹈形式。新中國成立后,大批師工藝人和業余舞蹈工作者積極響應國家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號召。通過活態傳承師公舞對其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2007年,壯族師公舞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武鳴縣文化部以及該縣民間藝人分別于1954年與1956年創作的師公舞《抗旱在靈源》.《五人橫鼓舞》均取得優異的成績,但同時仍存在教育方面的缺陷。
首先,師公舞的師資力量面臨嚴重匱乏,民間藝人是民族民間舞傳承一線的主力軍,但是許多精通師公舞的民間藝人年事已高。而且民間藝人團隊成員大多年逾50。以師公為副業,廣西武鳴縣玉泉村作為師公舞非遺文化傳承人的潘家明老師,每年僅有1000元的政府補助金,經費困難,收入降低的問題使得越來越多的師公放棄師公舞,選擇外出謀生或專注主業。
其次,師公舞藝人隊伍后繼乏人,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人們思想意識和覺悟的普遍提高,以封建迷信為依托的師公舞逐漸失去了其吸引力。加之現代媒體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因此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使得當下青年人對傳承民間舞興趣減小,甚至對本土民族民間舞蹈存在排斥感。
再次,師公舞的教育并未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群眾性的廣場舞蹈,都很難尋到本土師公舞的動態。即使在專業藝術高校的舞蹈教學中也只是蜻蜓點水式的學習,學生們只學到了形,而并未真正深刻領悟到師公舞的舞蹈內涵。課程設置方面也不夠豐富全面,缺乏對師公舞教學的系統性指導。
二、由師公舞映射出廣西民族舞蹈教育現狀
經過對壯族師公舞教育現狀分析,結合廣西其他民族民間舞蹈的考察,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關于廣西民族舞蹈教育現狀。
第一,廣西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尚未形成完整體系,缺乏創新性教材。眾所周知,我國許多少數民族舞蹈例如蒙古族舞、維吾爾族舞、傣族舞等都有其系統性的教學體系和教材運用到舞蹈教學中,然而廣西壯族瑤族的舞蹈形式雖然已經建立了教材,卻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少有高校開設民族舞蹈教育專業。許多土生土長的民族舞蹈依然只存在于民間,尚未走進校園的課堂,由于缺乏保護,許多舞蹈處在消失的邊緣。缺乏時代新意的舞蹈動作與內容,提不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舞蹈教學面臨一個急需創新的困境。
第二,民族舞蹈教育流于形式,忽視情感表現力的培養。舞蹈是人們傳情達意的工具,情感性是舞蹈的本質屬性,情感表現力是民族舞蹈的靈魂,對于民族舞蹈來說,其自娛娛人的性質更強,表現力水平達不到就導致舞蹈缺乏感染力,許多教師在教授民族舞蹈的過程中只注重動作與技巧的訓練。不專注于其中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授,使得學生的舞蹈停止于表面形式,缺乏表現力,甚至面無表情地完成整支舞蹈,無法融入舞蹈的情境中,不能感染觀眾。
第三,校內校外老師共同教授民族民間舞蹈。由師公舞而知,許多師公舞藝人都在民間,他們大多是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來精通一種舞蹈,某些程度上他們的專業性比高校舞蹈老師還要高。南寧市新興民族學校在教授民族舞蹈的時候,就主張校內教師與校外民族藝人共同精心傳授,引領開展作品的傳承。
三、對廣西民族舞蹈教育未來的展望
廣西壯族自治區藝術資源豐富,壯族舞蹈凝結著壯族的民族文化,屬于壯鄉獨特的“第三類美學體系”只有加強對民族民間舞蹈的重視,使其在教育的沃土上占一席之地,才能從根源上改善廣西民族舞蹈教育現狀中的不足與缺陷。“壯鄉人舞壯鄉舞,壯鄉舞育壯鄉人”,不斷創新,推陳出新,廣西民族舞蹈教育就能擁有著廣闊光明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龐志娟.高校民族舞蹈教育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07):106-107.
[2]潘紅交,韋景云.壯族非遺武鳴師公舞的“活態傳承”調研[J].廣西民族研究, 2015(01):88-93.
[3]景磊.少數民族舞蹈的教育現狀與傳承價值[J].學園,2016(03):109-111.
[4]吳鳴麗.廣西民族舞蹈校園傳承教育研究[J].廣西教育,2017(25):12-14.
作者簡介:羅惠靜,聊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