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譽 林勇

【摘要】商務英語專業有著跨專業的復雜特性,以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為目標。隨著社會的發展,外語專業教育逐漸從知識育人轉向全面育人。經過案例研究發現,在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體系中,還存在“工具人”的培養模式共性。鑒于此,結合某高校案例,探討了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商務英語專業人文藝術類課程交叉融合的改革思路。
【關鍵詞】核心素養?商務英語專業?人文素養?課程融合
一、背景
根據《商務英語專業專國家標準》,該專業定位外語專業,有著跨外語、經濟、商務的復雜特性,以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為目標。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外語專業教育逐漸從知識育人轉向全面育人。歐洲框架提出了八大核心素養。其中,外語素養涵蓋了全球意識、國際視野、跨文化交際等素養。2014年3月,我國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一重要概念和三個方面、六大素養、十八個基本要點的總體框架,并具體提到“文化基礎”方面,“人文底蘊”素養和“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以及“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基本要點。
我國“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同時也標志了我國商務英語專業從“知識+技能”的“工具人”傳統育人理念,向以人為本的“全人教育”的育人理念轉變,體現了對人的全面發展,終身學習,健全人格的重視。對于“怎么教,如何教”的問題,成尚榮提出,核心素養的培養要融合到學科知識的教學中去,常珊珊則提出了素養導向的情境體驗式教學。
二、就業崗位群分析
以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為例,其商務英語專業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商科思維,熟悉國際貿易及物流等涉外業務流程,掌握基本業務操作技能,具備用英語進行商務溝通的能力,可以完成日常涉外商務事宜,能夠勝任翻譯、商務談判、外貿單證、貨運代理等一線工作等崗位,并具備較強學習能力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通過梳理學院近5年的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質量跟蹤評價報告和訪談用人單位、學生發現,該專業的職業發展有橫向崗位,也有縱向崗位。畢業生在就業后,大多會面臨周期為1-3年不等的職業晉升期,然后進入瓶頸期。其晉升的管理崗位或者后臺崗位,必然對人才提出更高的綜合素質要求。
總體而言,該專業的高職畢業生,其就業方向近年來主要集中于合資、外資公司的涉外商務、外貿業務、國際物流貨代和跨境電商等領域。其中,涉外商務領域的主要就業崗位為商務助理和商務翻譯;商務英語外貿業務方向的就業崗位,則主要為跟單員、單證員和報關員;國際物流貨代方向的主要崗位為國際物流業務員和貨運代理操作員;跨境電商方向主要崗位則為跨境電商運營專員和產品專員。
據調查,以上一線崗位到團隊組長職位的晉升期為半年到一年;晉升為主管職位需要一至兩年;晉升為部門經理的周期則需要三至五年不等。由于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在不斷的變化,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職業晉升素養準備定位為三年左右相對適宜。
三、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分析
從該院校對商務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來看,商務英語專業知識技能培養主要定位為“語言基礎知識技能+專業基本技能”的“工具人”培養。從該院校的課程設置來看,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注重于商務英語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國貿、報關、物流等實務類商貿知識技能的“雙基”知識能力的培養,均屬于“顯性”核心素養范疇。
相形之下,世界意識、國際視野、跨文化交際,思辨思維以及審美等人文藝術類“隱性”核心素養的課程模塊設置較為欠缺,印證了外語專業教學中重實效輕思想、重知識缺思辨、重技能輕人文的共性傾向。從該專業歷屆畢業生的核心知識及培養效果調查結果來看,其前三項為營銷與溝通、外國語和心理學;在學院畢業生大學期間的素養培養效果指數評價結構中,人文美學居末位。從以上結果來看,重語言和商務知識,輕人文藝術,同樣印證了在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工具人”的價值導向,和人文藝術等核心素養的培養欠缺。
該培養模式下產出的商務英語專業人才,掌握了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能,滿足了一線崗位的就業需求,但是由于缺乏以人文底蘊作為支撐的思想、個性、創造力和決斷力培養,難以在眾多人選中脫穎而出,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人才后續的職業晉升。
四、人文藝術課程交叉融合探索
為了彌補現行商業英語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和課程設置中人文素養的欠缺,以幫助學生提高就業的核心競爭力,打破職業生涯中的晉升瓶頸,課題組秉承全人教育理念,從課堂教學、專家講壇、社團活動這三大方面實現“強于專業、注重能力、
突出人格”的商務英語課程體系改革探索。
1.課堂教學改革。語言和思維、文化是緊密聯系的。所以,在語言類專業必修課程中,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導向,融合人文內容拓展(見下表1),幫助學生在案例學習中開闊思維,活學活用,理論聯系實際,進行探索和質疑,實現批判精神、獨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同時,還可以開設跨文化交際、英文時刊選讀、電影賞析等人文類專業選修課,幫助學生實現專業特長、人文興趣、審美品味等綜合能力素養的統一結合。
2.開設專家講堂。由于課程開設受到課時的制約,所以在課外時間邀請各研究領域的專家,為學生開展人文藝術類的公開講壇進行科普和分享,為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和覆蓋面進行補充,以達到為學生開闊視野,開啟人文藝術認知,喚起關注意識以及提高人文素養和審美品味的目的。
3.開展社團活動。充分利用學生辯論社、讀書會、戲劇社等社團機構,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性社團活動,與第一課堂教學構成交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探索,在發展自身興趣的同時,增加對理論知識技能的感性認知,在活動中不斷完善自身的人格建設,從而實現綜合素養的提升。
五、結語
在過去的時代,由于經濟、教育和科技的限制,外語專業人才以工具導向的知識和技能為核心競爭力。當今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通過構建立足于專業、注重能力發展、突出個性人格的全人教育模式,才能使培養人才在未來社會的職業競爭中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常珊珊,李家清.課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養體系構建[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09).
[2]成尚榮.回到教學的基本問題上去[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01).
[3]馬琳,趙曉光.商英教改:從“知識核心”到“核心素養”[J].安順學院學報,2015,17(06).
[4]裴新寧,劉新陽.為21世紀重建教育——歐盟“核心素養”框架的確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2).
[5]石堅.能力與素養:英語專業學科內涵思考[A].2016中國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高層論壇[C].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