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休令
【摘要】從通信監理專業課程為出發點,對移動互聯下開設的智慧課堂特性進行分析,提出智慧課堂得實施要進行開放課程資源網絡化開發;促進師生共同成長;提高高職院校課堂教學質量;重新構建學生教學評價體系,使教學深入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監控。
【關鍵詞】智慧課堂?移動互聯?通信監理
一、智慧課堂的起源
我校通信監理專業核心課程對應的資格證書是通信監理員證,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細、多、雜,課程以理論為主,大量知識點需要記憶和背誦,數據公式概念多而枯燥乏味,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不佳,上課玩手機居多,多數學生把考試的希望寄托于考前一周的快速記憶和背誦,導致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只處于表層,不利于對專業核心知識點掌握和綜合素質提升。
2019年1月25日,為了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教育部下發關于加強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互聯網+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保持創新發展的最佳模式,是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最佳選擇。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各種游戲、視頻等APP的大力研發,學生日常生活經常被手機上的各種信息所占據,導致上課時間學生經常玩手機發信息。盡管,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教師授課經驗不足,課程授課方式、內容不出彩所造成的,但是每位老師盡管精心備課也不可能每次課程當中每個點都精彩紛呈,時時刻刻吸引學生注意。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課堂投影效果不佳,教師聲音過小等導致。傳統的課堂“老師講,學生聽,記筆記”這樣的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當前時代的發展,哪怕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只是將教師和學生的位置發生了變換,僅僅是學生在講臺上講,教師在講臺下聽,其他同學的注意力依舊在手機上面,學生的學習方式已經發生了新的變革,因此,智慧課堂應運而生。通過移動互聯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便于學生課后復習查閱。在課堂中鎖定學生手機,通過移動終端進行師生互動,增加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把注意力從各種APP中回歸課堂。
二、智慧課堂的特性
1.資源網絡化實施
推進資源網絡融合,針對學生喜歡玩手機的特點,將教學和互聯網兩者相結合,教師設計基于移動互聯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將傳統意義上的課堂單一提問教學模式改變成使用多媒體進行多樣式、多形式的教學模式。打造智慧教室,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得混合式教學,教師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等知識點進行開放課程資源網絡化開發與實施,使冷冰冰的課本知識變得立體化起來。利用互聯網將學生的手機與課堂相互聯系起來,使學生可以借助網絡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打卡學習,增加課余學習的途徑,實現基于移動互聯的教育新形態,從而實現智慧的課堂,鞏固學生知識點的掌握。
2.教學有效性實施
促進師生共同成長,提高高職院校課堂教學質量。傳統教學中,教學效果好壞主要依靠教師的日常經驗,教師通常通過師生課堂互動程度來判斷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但往往容易出現偏差,造成教師教學上的有效性的誤差,與教師在課堂上積極進行互動的學生通常是成績表現各方面都比較優異的學生,這些同學對課堂知識點得掌握程度并不能代表全部同學,而教學效果的有效性將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工作。目前,通過智慧課堂教學得了解,如學生對視頻地提問、刷題次數、作業的正確率等大數據地分析,教師可以判斷自己所教授的課程內容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教學方案、教學策劃、教學方法是否有效果,從而激發教師教學改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3.教學全過程實施
重新構建學生教學評價體系。將傳統的到課率作為平時成績的主要體現,改變成利用網絡技術維度的延展性來健全學生教學評價體系。這樣有助于課程全過程的把控,利用智慧課堂教學過程產生的數據,將課前學生簽到情況分析為核心,課中師生互動情況為重點,課后網絡作業正確率、提問率等個性化輔導為關鍵,作為平時成績產生的依據,根據學生學習行為的大數據挖掘和分析及時調整教師教學策略。同時實現智慧課堂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監控,促進學生智慧發展,最終實現基于學習數據分析的移動互聯全過程教學。
三、教學模式設計
1.課前預習
根據高職教育特點,積極探索并轉變教學方法,我校已與移動互聯終端APP“超星泛雅學習通”達成合作協議,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需要將課程引進線上環節,通過超星泛雅學習通平臺將課程PPT、視頻、資料等推送至學生手機端,并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在課前明確學習目標,而教師通過學生預習反饋及時調整課堂教學計劃和內容。
2.課中互動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氛圍,在課堂開始前或中間、課程快結束之時進行定時花樣點名,通過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手勢簽到或位置簽到、
二維碼簽到、拍照簽到等多種簽到方式把學生從下課的游戲狀態中迅速切換至課堂模式,也在一定得程度上杜絕個別學生課堂遲到、早退甚至是替簽等現象。在課程講解過程中,拋出問題,讓學生投票或搖一搖選人回答、學生搶答、主題討論、甚至是直播的形式,改變課堂乏味的氣氛,促使學生把注意力停留在課程內容當中,引導學生學習思考課程相關的知識點。
3.課后反饋
課后,運用移動互聯的便捷,教師布置該課程知識點相關的任務和作業,如進行分組任務完成項目、直播回看某一知識點、測驗某一章節習題、問卷調查某一話題等,用于測試學生對該知識點掌握程度,學生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相關任務,同時可以查看錯題解析和相關得分、正確率,根據學生的課后任務完成情況,教師相應得及時調整下一節課課堂教學計劃和內容,也可在超星泛雅學習通平臺上發起課后討論,與學生進行交流答復。
四、結論
經過實施之后發現,在學生方面:學生對移動互聯模式下的智慧課堂反響熱烈,接受度高,課程知識點從課中延伸到課外,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對課堂中沒有明白的知識點進行回看學習,對一些瑣碎的知識點刷題鞏固記憶,尤其適合需要大量背誦和記憶的知識點鞏固學習,課堂上氛圍好,學生也樂于運用移動互聯的系統與教師進行彈幕、刷屏、提問、互動,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移動互聯智慧課堂方式新穎,便于學生和教師操作上手,在教師方面:教師對學生知識點掌握程度把控得更加全面,智慧課堂客觀全面得向教師提供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行為數據記錄,運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同時,教師也要與時俱進,不要一味的把手機當成大敵,合理得利用移動互聯工具,調整好線上和線下課程學習比重,根據課程安排合理得設置教學任務,最后完成教學目標。緊跟時代的變化,保持職業教育得創新,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吳楠楠.大數據時代智慧課堂的構建與應用[J].現代商貿工業,2018,(23):190.
[2]蔣翀,費洪曉,凌睿軒.基于移動互聯的大學智慧課堂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01):74.
[3]張翠紅.基于云平臺的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研究初探[J].職教通訊,2017,(06):71.
[4]卞金金,徐福蔭.基于智慧課堂的學習模式設計與效果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02):64.
[5]鈕永莉,陳暉.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