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晶晶
【摘? ?要】為了應對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生必須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具備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收獲知識和技能,還有方法與能力,創新的意識和不斷學習的品質等。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思維品質;創新意識
核心素養是為了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學習和生活而提出的學生必須具備的關鍵素養,是在課堂教學中應加以培養的重要方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關注學生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收獲,還要發展學生的思維,推動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在不斷嘗試和挑戰中獲得創新性思維和審慎式思維能力,并幫助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致力于對這些方面的有效嘗試,提煉有效策略,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一、融進生活,在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問題是學習的起源,是展開探究的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習慣于用數學眼光看待周邊的事物,從觀察和思考中提煉出問題,這樣的數學意識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有助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展開。在問題意識的推動下,學生會沿著問題結合生活實際來思考,會在不同的情境中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進而提升數學能力。
1.提升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處理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之后,我們要讓學生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學生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會發現知識的差異,能幫助他們更好地領悟知識,可拓展學生的數學認識。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用簡單的機械重復的問題幫助學生鞏固技能,而是要給學生仿真的情境,提升學生在實際情況中處理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有余數的除法”計算教學中,我給學生帶來了幾個不同的生活問題:1.兩位老師帶著36名同學去劃船,每條船可以坐5人,他們需要租多少條船?2.工人師傅裝配玩具小車,每輛車需要4個輪子,現在有38個輪子,一共可以裝配多少輛小車?學生在讀題理解之后發現這兩個問題都應該用除法解決,而且通過計算發現這兩個問題都是有余數的除法,在交流過程中,學生發現保留余數的做法是不妥當的,因為根據題目的意思,應當保留整數,那么如何保留整數呢,學生從兩個問題中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在第一個問題中,因為每條船能夠坐的人數是固定的,所以算得需要7條船還余3人的基礎上,需要再租1條船,因此保留整數的結果是8。而第二個問題中,因為裝配一輛車需要的輪子數為4個,少于4個不足以裝配一輛小車,所以在余數的處理上,直接省略余數,結果為9。通過對比兩個不同的問題,學生發現有余數的除法在保留整數時需結合實際問題來考慮,這樣的認識對于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有幫助的。
2.提升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的能力
發現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其作用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相等,均被列入“四個基本能力”之內。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交流等過程中發現問題,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作為課堂研究對象,當學生的問題意識養成之后,他們才能進行有意義的研究。
例如,在“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教學中,我首先出示了情境圖,在圖中圈出確定的位置,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描述這個問題,交流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多種不同描述方法,且在對照圖示解釋自己確定位置的方法中,大家發現這些方法都是說得通的,在一些學生還在絞盡腦汁思考有沒有更多方法時,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這些方法太復雜了,如果大家的方法不同,那么在應用這些方法描述一個位置的時候很可能會引發矛盾。這個說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于是在此基礎上學生開始討論如何確定一個統一的標準,交流中,教師引導學生接觸了數對的概念,學生對數對采用先列后行,由左向右確定列,從前往后確定行的方法有了清晰的認識,也體會到這樣確定位置的優勢。
3.在多元視角中提升學生的創新思考能力
創新能力對數學學習、生活,以及對于推動社會都有重要意義。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利用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從不同視角審視問題,以促進學生的創新思考,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學中,我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圖,引導學生列出“28×12”的算式,對于這個新的計算,我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之后,組織了學生交流,其中有學生結合圖中的牛奶是分成兩堆放的,提出了可以先算出28×6的結果然后再乘2,其實質是將12分成6×2來計算,還有學生發現其中10箱堆放在地上,還有兩箱擺放在工人師傅手中,所以可以先算出10箱的價格,再算出兩箱的價格,然后相加。在肯定了學生的想法之后,我引導學生比較這兩種不同的算法,學生發現第二種的適用范圍更廣,因為任意一個兩位數都可以分成幾十加幾,但不是所有的兩位數都可以變成幾乘幾。在確定了思路之后,我引導學生將這樣的做法與乘法豎式結合起來,推動了學生的深入理解。在這個案例中,雖然學生最終采用了一種方法,但是在面對問題時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的思考推動了他們的思維創新,這對于他們的發展是有意義的。
二、付諸實踐,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實踐創新是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將課本上的知識上升為經驗和方法,可以推動他們的認識走向深入。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想辦法將學生的視角延伸開來,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在實踐中收獲。
例如,在“認識體積”教學中有一個動手做,主題是測量土豆的體積。因為土豆是不規則的,所以學生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從不同角度入手來設計方案,有的學生想到了用排水法,用量杯作工具,算得放入土豆前后水的體積上升了多少,從而得出土豆的體積,有的學生想到以1立方厘米的土豆為標準,稱量出其重量,然后計算出整個土豆的體積。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他們還有了另外的發現,有的小組設計將土豆放入量杯來測量,結果操作時發現土豆太大放不進量杯,因此學生改用了更大的容器,在其中裝滿水,將土豆放入其中后漫出的水收集出來測量體積。解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有了之前預想不到的收獲,也讓學生有了靈活變通的能力。
三、累積經驗,在課堂教學中累積數學學習方法
學習的過程帶給學生的不應該僅是知識和技能,還應包括高階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的方法策略等,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參與、體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領悟,累積必要的經驗,這樣,學生再遇到類似問題時就可以將之前的經驗調動出來,幫助解決新問題。同時,學生的這些經歷有助于他們總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讓學生的終身學習成為可能。
例如,在“克的認識”教學中,因為學生對這個單位的感知僅停留在定性的“很輕”上,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我設計了幾個不同層次的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到1克、10克、100克、1000克的重量,讓學生在體驗中增加了多個與克相關的量級,經過這樣的學習,他們不但對新學的“克”這個單位有了深入的認識,而且學生體會到在認識一個新單位時,可以分段分層地去體會,可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關鍵能力的提升,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優化和終身學習意識的形成,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幫助學生獲得本質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麗,王奕萍.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15):78
[2]湯琴.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探索與實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4):45
[3]左建峰.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有效課堂[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4):163
[4]唐吉榮.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淺探[J].學周刊,2018(3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