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映芳
【摘? 要】在數學教學活動當中,為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渲染課堂教學氛圍,提高教學質量,應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手段。現如今,在教學過程當中,技術的運用基本能夠滿足教師的教學要求,但在教學手段當中,“軟實力”才是真實力。能夠設計恰當的問題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課堂更加靈活,保障教育教學質量,對于重難點的講解等方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引領;高效課堂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受“問題”質量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學應以問題為紐帶來組織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把問題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這樣就能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積累學習經驗,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設計恰當的問題,激活學生已有生活經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此,在小學高年級學數學學習中,開課問題的設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能立即引領學生進入到有“思維”的學習過程。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體積和容積”一課時,開課伊始就直接圍繞知識點進行提問:“什么是體積”、“你能舉例說一說你對體積的認識嗎”?顯然,五年級學生已經在前期的學習和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無論是對“體積”意義的認知和舉例,還是比較不同物體間的體積,都能有豐富的知識和能力儲備。因此,本節課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口,開門見山,直接揭題讓學生表達對于“體積”的了解,然后讓學生通過默讀,從閱讀材料中尋找答案,自學對原有的認知進行休整和重構,逐步實現體積概念的同化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這樣的教學可在激活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提供給學生一些可進行獨自思考、探索的問題,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動力,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和積極探索精神的培養和鍛煉,可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水平。
二、聯系生活實際,在探究中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不受教材的約束和限制,靈活地處理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膽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適當增補、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向現實、有趣和富有挑戰性轉變。
在“體積和容積”一課中,教師以餐巾紙、土豆、紙盒、雞蛋為教學素材,支撐起“什么是體積”“比較體積的大小”“體積和容積有什么不同”三個核心問題的交流載體。從判斷這些物體是否具有體積開始,到這些物體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再到推理聯想紙盒的壁不斷往里加厚,或者不斷向外增厚所帶來的變與不變的思考,成功的實現了單一學習素材的多次利用,推進了課堂教學思考的不斷深入。尤其在課堂教學環節,更是以“把這些物體根據體積的大小從大到小排列”為任務驅使,促使學生根據物品調整思考用不同方法比較物體的體積,這其中就隱含著計數比較和排水試驗比較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
因此,看似“簡單”的學習素材,實際上可以被賦予多元的意義內涵。這樣既能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及其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習得豐富的學習經驗。
三、重視課堂總結,鞏固提升學習方法和經驗
數學思想方法蘊含在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和應用中,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含而不露”是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基本原則,只有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撩開顯性的知識面紗,尋求隱性的數學思考,才有可能讓學生獲得對數學思想方法的一些感悟。
課堂的小結和總結正是梳理、提點思想方法的最好時機,如本節課教師為了說明“體積就是物體所占空間位置的大小”,可一語道破:你們能坐進去的空間,家長們卻坐不進去就是這個道理。又如在“圓環面積”一課的總結中,教師指明:“創造圓環的過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實際上就是計算它面積的方法。”其實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是學習數學的重要能力。當學生經歷了具體全面的探索過程就能獲得一些數學經驗,總結學習思路、提煉數學方法、積累學習經驗可謂水到渠成。
總之,數學學習的目標,“使學生能夠獲得適應生活和進一步發展中所必需的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的活動經驗。”恰當的問題設計、結合身邊實例而開展的有效探究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主要的是能培養出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為后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