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超清
【摘 要】語文是一門具備語言色彩與人文知識的綜合性學科,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發展核心素養是教師的首要教學任務。在新課程改革提倡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背景下,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創新實踐為主的核心素養成了教師教學設計的關鍵點。小學是學生智力發展與習慣養成的基礎時期,教師作為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引導者,要始終堅持結合教材要求與學生個性特點的教學措施,為其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本文從核心素養的內涵出發,對聾校語文教師教學提出幾點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聾校語文;核心素養;策略探究
核心素養指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學習逐漸形成的與自主探究、創新實踐相關的基礎品格與必備能力。在聾校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表現在語言文化知識、思維情感品質與基礎學習能力等方面。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上述品質的培養策略,在實際教學中以學生為課堂中心,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采用啟發式教學促進其思維的提升與發展。下文主要從創設情境、問題啟發與拓展實踐三方面展開詳細論述。
一、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情境導學法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教學模式,以新穎的圖像、動畫或視頻的形式展示教材內容,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其認知水平。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以講授法為主的單一講課方式,使得教材內容更為生硬、抽象,不利于學生形象理解,長期以往,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會大大降低,甚至形成“厭學”心理。在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今時代,以多媒體為首的教學輔助工具逐漸被應用到教育領域,為教師教學提供了便利性的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氛圍,更符合小學生獨特的心理認知特點。例如,在學習課文《難忘的潑水節》時,由于地域條件與文化差異的限制,學生對潑水節的了解還停留在概念階段,因而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誤解等問題。由此,教師可以首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放映一段傣族人民潑水節情形的視頻,使學生調動自身情感融入到熱鬧的節日氛圍中,進而激發學習興趣。隨后,教師可將潑水節的來歷、意義與慶祝方式一一詳細地介紹給學生,使其在觀看視頻的基礎上加深了解,以此作為教學導入,能夠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隨后,在進一步學習文中的重點字詞時,教師可以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通過多媒體展示相應圖片,讓學生根據視頻的記憶進行圖文聯系,由此為文字賦予實際意義,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這樣教學,能使知識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夠有效激發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二、設置問題誘思式引導,提升思維品質
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與發展是核心素養形成的關鍵,問題誘思式教學是新課改之后啟發學生思維的教學方法。在聾校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調動學生思考,能夠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機串聯,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傳統教師講解、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相比,問題引導更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能夠促進其思維發展,還能有效激發其創新意識,更能為開展探究性學習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例如,在學習課文《三個兒子》時,教師可首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父母夸贊孩子的視頻,并提問學生“日常生活中你做過哪些事情被媽媽夸贊過呢?你是什么心情呢?”使學生進行交流、討論,以此為后續學習做鋪墊。隨后,在進行課文閱讀時,教師首先根據原文內容設置幾個有關問題,比如“三個兒子各有什么過人之處?”“哪一個兒子身上更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為何文章最后老爺爺說只看到了一個兒子?”通過上述問題將文章情境串聯起來,并使學生按照問題的引導自主完成對文章的學習,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又能促進學生的有效思考,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最后,教師可再次提問學生:“你從這篇文章中學到了哪些道理或品質?”以此檢驗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并使學生融入自身看法,通過對比,學到其中孝敬父母的美德。
三、創新教法,改進學法,學中悟學,著力培育學生善學能力
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科教法和學法更多關注的是學習結果,不注重引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更不注重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學習方法、增強自學能力、形成善學素養,嚴重忽視了學生是“通過什么樣的學習方式來學習的”這一核心問題。事實上,不少學生往往通過被動接受、簡單重復、機械記憶等方式得到了高分,卻掩蓋了他們在學習方式、創新能力、核心素養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缺陷。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要積極培育學生的“樂學熱情”,還要探索培養學生“善學能力”的策略。
四、合理進行延伸式拓展,發展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的建立與發展也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與語文知識有濃厚的文化聯系。在聾校語文學習過程中,知識點以教材內容為主,加之小學時期學生生活經驗與閱歷比較匱乏,對知識背后所蘊藏的文化背景理解起來相對吃力。因此,教師可以適當為學生進行合理的知識文化擴展,以教材內容為主,聯系生活實際或歷史背景進行補充,這樣既有利于擴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又能使學生建立相應的情感或技能,有助于核心素養的形成。例如,在學習課文《愛迪生救媽媽》時,教師可首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電話、點燈等圖片,并提問學生“你知道這是哪個偉大的發明家發明的嗎?”以此導入課文的主人公——愛迪生。隨后,教師可將愛迪生的人物介紹通過多媒體的文字處理展示給學生,并將重點突出,使學生對人物有大致了解,為后續學習做好準備。另外,在學習完畢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與愛迪生相關的其他文章,以課外閱讀的形式推送給學生,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從多方面了解這一人物形象,不僅開拓了學生的文化知識視野,還在無形中使其養成了閱讀的良好習慣,進而促進其文化品格的形成與發展。
五、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獨立思考對每個人都是至關重要的,對聾生的生活和學習更是發揮著重要作用,且獨立思考能力應該從小學開始培養。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與學校能夠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學生上學并不僅是為了考高分,而是要在不斷的學習中養成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就要求學校以學生為本,將學生各方面的成長放在首位,著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對課本的講解中,不能局限于教材答案所規定的內容,應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在學生出現語言偏差時,教師不應該遏制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散思維,他們本就處在天真爛漫的年紀,這正是他們的獨特之處,教師要巧妙引導,既要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與發散思維,還要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結語
綜上所述,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的教學策略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還能在無形中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素質教育觀與新課程改革大力提倡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積極研究教學策略,為學生的發展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另外,發展核心素養這一過程需要教師與學生長期的堅持與配合,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從學生的認知、個性特點出發,并以此創新課程設計、調整教學策略,進而提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計宇.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8(6)
[2]閆麗.聚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實踐[J].新課程(上),2018(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