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彩園
摘 要: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廣西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的重要途徑。廣西中外合作辦學本科教育項目起步晚、規模小,合作辦學國家相對單一。為有效促進廣西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發展,要注重生源質量,穩定外教隊伍和學生工作隊伍,完善課程學分互認體系健全評價機制,推動廣西中外合作辦學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關鍵詞:合作辦學;廣西高校;本科項目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9.095
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重要途徑,我國中外合作辦學在長期的發展實踐中形成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外校際交流項目等主要合作辦學形式。具有獨立辦學資格的辦學機構主要分布于我國中東部教育發達地區,而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西部地區主要采取中外合作項目發展模式,依托當地母體高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活動。中外合作辦學在全國范圍內呈地區發展不均衡、專業設置和合作國家相對單一的特點。廣西高校教育作為我國西部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參與國家中外合作辦學建設,積極探尋與國外高校合作的機遇,不斷引進國外優質師資,充實廣西高校教育資源。
1 廣西中外合作辦學本科教育項目發展特點
1.1 起步相對較晚,辦學規模相對較小
廣西中外合作辦學起步相對于中東部地區發展較為緩慢,我國第一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始于1986年,而廣西進入21世紀才開始獲批建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2012年,廣西民族大學首先引進與英國斯泰福廈大學共同合作辦學的會計學項目,拉開廣西引進中外合作辦學本科教育項目的序幕。基于廣西高校本科教育資源和本科教育水平的實際,廣西中外合作辦學在本科教育中主要采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形式。經查詢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廣西目前有本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6項,2017年停辦1項。廣西中外合作辦學本科教育項目至2012年辦學至今,數量逐年增長,每年批準設立最多不超過5項,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總體規模比較小。
1.2 合作國家單一,合作缺乏傳統專業
廣西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合作院校涉及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波蘭、瑞士等五個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其中主要集中與英國和美國高校開展合作辦學。16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5個項目與英國高校合作,6個項目與美國高校合作,合作國家相對集中單一(詳見表1),缺少與東盟國家間的合作辦學項目。從合作專業來看,涉及會計金融類、電氣類、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藝術類、公共事業管理、護理學等多個學科門類,在合作項目專業基數相對小的情況下,廣西中外合作辦學本科教育項目涉及的學科較為全面,專業雷同性不高且有所區別,即使涉及學科門類較為齊全,但廣西中外合作辦學缺乏農業、理工類、醫學、法學、民族學等傳統優勢專業的合作。
1.3 培養方式相似,跨國激勵機制不全
廣西中外合作辦學本科項目基本采用“4+0”和“3+1”的培養方式,個別合作項目因專業課程需求采取“2+2”和“3+2”的培養方式。其中“4+0”培養方式是比較受歡迎的培養方式,它為廣大學生不出國門即可“留學”獲得外方學位提供便利,學生無需到外方學習,僅需在國內修讀雙方課程,成績合格即可獲得雙方學校學位。“3+1”培養方式其經濟成本相對較高,學生若想修讀外方學位,則需赴外方留學1年。在相似的培養方式下,廣西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僅個別高校為學生出國提供跨國學習獎學金激勵機制,這使中外合作辦學深度交流受到局限。
2 廣西中外合作辦學本科教育項目辦學困境
2.1 辦學規模較小,生源質量有待提高
廣西中外合作辦學本科教育項目每年獲教育部批準招生人數局限在100-120人,招生規模小。因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費較高,部分高考畢業生在投檔時忽略學費因素僅依據高考成績投檔,但最終因經濟因素而放棄報到入學,占用錄取指標,這是造成中外合作辦學規模小的主要因素。中外合作辦學屬于新生事物,部分家長誤以為中外合作辦學是民辦高校,因此選擇中外合作辦學是退而求其次之舉,生源數量遠不如國內的其他本科專業,中外合作本科項目錄取條件較其母體學校同類專業錄取條件低,個別高校為生源數量,未說明或設置英語分數要求,直接影響項目招錄生源質量。由于生源質量入口把關不嚴,部分學生入學后難以適應全英文授課,直接影響中外合作辦學成效。
2.2 評價體系差異,學分互認機制待完善
中外合作辦學因中外國情不同,雙方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存在差異,中英雙方課程設置不匹配,課程內容相似但考核方式存在差異,學分互認機制不健全,使得合作辦學學分互認存在困難,增加學生修讀雙學位難度。以英國考核體系為例,同為百分制,但英方成績40分為及格,與我國60分及格的標準存在差異,中外合作辦學雙方需共同研究成績轉換標準和學分互認標準,以滿足雙方考核體系,減輕學生研讀負擔。
2.3 思政教育工作難,家校溝通機制待健全
思政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因專任教師為外籍人員,難以開發其從事學生工作,中外合作辦學在實現“課程思政”方面面臨挑戰。一方面,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家庭條件相對優越,對學校的生活、教學、人際環境要求相對較高,個性較強,部分學生入學后難以適應獨立自主的大學生活,難以適應全英文授課模式,產生厭學畏難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成績。合作辦學項目思政隊伍相對薄弱,輔導員、分管學生工作副院長組成的學工隊伍擔起思政重任,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任務艱巨。另一方面,因學工隊伍在學生管理、思政教育、學風建設、就業建設等方面需投入大量精力,且學生數量較大,因此在建立健全家校溝通機制方面遇到瓶頸。
2.4 外教隊伍難穩定,師資力量待充實
外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隊伍穩定,直接關系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廣西部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有自己的外教隊伍,長期駐扎在校內開展教學工作,但受限于昂貴的外教師資成本,存在外教隊伍存在不穩定,教師層次不高的情況。部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每個學期的外方課程集中1-2個月授課,合作學校的外籍教師采用“候鳥式教學”,僅是短期駐扎,上完課后返回外方學校,不利于學生與外教之間的交流。
3 促進廣西中外合作辦學本科教育項目發展的路徑
3.1 生源質量把關,嚴抓教學質量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應加大招生宣傳,突出辦學優勢,明確英語能力要求,把好生源質量關口,在重“質量”的前提下提升辦學規模。對標教育部嚴抓本科教學各項規章要求,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優化教學質量,在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打造國際化人才,不斷增加合作辦學畢業生自身的含金量。
3.2 優化課程設置,銜接評價機制
中外合作辦學雙方共同制定合作辦學培養方案,明確其中可以互認學分的課程,避免課程重復設置。有效銜接雙方課程評價體系,求同存異,綜合制定中外合作辦學評價機制。研究完善課程設置,考慮廣西當地社會用人需求,服務北部灣和東盟地區經濟發展。
3.3 加大思政投入,建立家校聯系
加大合作辦學項目的思政教育投入,配齊配全思政教師,優化高校思政隊伍,提高待遇和提供專線晉升通道,穩定學生思政工作隊伍。以穩定的學生工作隊伍為基礎,制定高校家校聯絡機制實施意見,創新家校溝通形式,引導家長深入參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建設。
3.4 優化交流渠道,提升教學能力
加大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專任教師隊伍建設的經費投入,給予政策和經費扶持,為外籍教師提供一定的社會保障服務,增強外籍教師的社會融入感,穩定外籍教師隊伍。優化交流渠道,通過組織海外訪學、學歷進修、短期學習、跨境學術會議等形式,分批次組織合作院校教師之間開展交流共鑒活動,增進中外合作辦學院校交流,不斷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劉進,劉真.“一帶一路”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問題與展望——基于9省(市)的研究分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版),2017,(5).
[2]李海輝,高雪梅.本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高校研究,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