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有成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寶貴財富,它是炎黃子孫的靈魂根基,沒有了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就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一代代中華兒女去繼承和弘揚。教育作為傳承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已經成為學生們接受和了解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充分整合教學內容,在語文課堂中有效地滲透傳統文化,使得中華傳統美德得以科學地傳承。因此,本文主要是以初中語文教學為例,探索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希望能夠為語文教學、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盡自己一點綿薄之力。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有效滲透
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經歷五千年的歷史脫變和時間的錘煉形成的,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的部分。但是當今時代,文化融合、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各種不同的文化充斥在學生的生活中,初中階段的學生是非觀念以及世界觀都還不夠成熟,很容易就會被不好的文化影響。語文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內容最多的科目,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機會,主動承擔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學生的心靈,豐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在經典誦讀中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
經典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經典中包含著世世代代文人墨客的思想、人民的習俗等,學生通過在語文課堂中閱讀經典作品,一方面可以充分地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狀況,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經典作品感受文化以及語言的魅力,進而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
例如,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給每一個學生準備一個經典誦讀本,然后安排每天早讀或者上語文課前幾分鐘讓學生閱讀。經典誦讀本的內容包括經典詩詞、文言文、優秀文學作品等。長期這樣堅持,學生們的文化素養也會不斷地提高。同時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會自然而然地記住和了解一些古詩詞等內容,這對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長期接受文化經典的熏陶,自身的思想和寫作水平也會到達一個新的高度。可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誦讀經典文化的機會,拉近學生與古代文人之間的距離,進而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
二、在民俗了解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內涵
民俗文化是世世代代中國勞動人民在生活和工作中保存下來的生活習慣或者是文化,有些優秀的民俗文化反映一個地區的特色,對于中華民族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很多文人或者作家會在自己的作品中多多少少滲透出不同節日或者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挖掘語文課文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并向學生介紹,讓學生了解到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
例如,在學習《故鄉》這篇課文時,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發現文章中有一個“大祭祀”的詞匯,學生們由于與寫作時代距離較遠,所以很多學生都無法了解“大祭祀”的內涵以及活動,所以也就理解不了這個活動對于作者家的重要性。所以,我就在課前查閱了相關的資料,了解了當時的人們在“大祭祀”活動中的民俗活動以及文化現象,然后再課堂上給學生們做了一個詳細的解釋,學生們也都對這種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中國傳統民俗活動也有了更大的興趣。可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挖掘課文中的傳統民俗內容,并將其擴大滲透到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民俗文化,對其中較為優秀的民俗加以傳承和弘揚。
三、在具體實踐中踐行傳統文化的精神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也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課堂理論的教學。教師也越來越重視實踐的重要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將傳統文化因素融合在具體的實踐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讓傳統文化更有效地滲透到學生的內心,所以,教師要給予學生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踐行傳統文化的精神。
例如,在我校會不定期的舉辦一些傳統文化活動,比如經典誦讀比賽、剪紙、漢服設計、經典圖書交流會等等,我都會鼓勵學生參與。紙上得來終覺淺,一定要讓學生參與到具體的實踐中,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精神和魅力,那樣學生就會深深地被傳統文化所感染,也會自發地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把學生局限于課堂中,要鼓勵學生去實踐、去主動地了解傳統文化,豐富語文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在逐漸地被人淡忘,好在當前黨和政府正在積極地推崇傳統文化建設,為了讓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至丟失,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初中語文教學這個有效地載體,聚焦傳統文化教學,將語文知識與傳統文化有效整合,進而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孟興紅.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中的滲透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1):53-54.
[2]李偉.試論傳統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才智,2019(1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