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福
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藝術瑰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領學生學習古詩詞,欣賞古詩詞,鑒賞古詩詞,能夠幫助學生深刻了解中國古代社會,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審美鑒賞水平、人文素養,進一步深化自身涵養,形成個人的獨特閱讀風格。但是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制約古詩詞教學質量的瓶頸,筆者就問題進一步探究解決策略。
關鍵詞:語文課堂,古詩詞,人文素養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藝術瑰寶,是歲月長河沉淀的顆顆珍珠,博大精深,海納百川,古詩詞特有的藝術韻味,讓無數中華兒女沉醉其中。從中華文化自古時傳承而來的古詩詞中,備受古人推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領學生學習古詩詞,欣賞古詩詞,鑒賞古詩詞,能夠幫助學生深刻了解中國古代社會,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審美鑒賞水平、人文素養,進一步深化自身涵養,形成個人的獨特閱讀風格。但是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制約古詩詞教學質量的瓶頸,筆者就問題進一步探究解決策略。
一、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古詩詞素養欠缺。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不難看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固然重要,但是教師原本應該具有一定的古詩詞專業水平。當教師自身的古詩詞涵養以及解讀能力較高,則能夠帶領學生走進古詩詞的意境中,有方法有策略的步步深入。然后,現實教學中,一些教師照本宣科,對所教學的古詩詞,僅從參考書中吸收知識點,自身對古詩詞的解讀能力欠缺,也缺乏靈活根據教學具體情況進行教學調整,所設計的教案沒有新意,教學語言等都毫無靈動感,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由此,古詩詞課上的沉悶和枯燥,學生的興趣提不起來,古詩詞鑒賞的教學效果顯然大打折扣。
(二)教學形式僵化,教學模式固化。重內容,輕感受。重講解,輕體驗。古詩詞教學中,教師的呆板教學形式,部分教師對于詩歌理解重視內容輕視感悟,學生感到無趣,缺少自覺主動的意識,把整首詩詞的翻譯當作重點來處理對待,教師尚且如此,學生也一樣借助相關輔助資料翻譯古詩詞,如此,不含任何技術含量的教學與學習,導致的教師教的困難重重,學生學習的毫無意義。長久以來固化僵硬的教學模式和形式,使其學習古詩詞變得乏味無趣。讓原本是學習主體的學生沒有絲毫的主動性可言,而且無法深入課堂內容。古詩詞的默寫部分是考試中古詩詞的得分點,鑒賞題型難度大,分數也低,因此,導致個別教師不愿意在古詩詞賞析的教學課堂部分花費太多時間。
(三)對古詩詞學生理解能力欠佳。初中生對于古詩詞中各種內涵理解力不足,這也是因為時代的久遠,另一個原因就是古代文人主要是通過詩詞手法以表達思想感情,而對其寫作手法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因此,就算在教學中教師有時候使出渾身解數,但是學生似乎還是無法順利走進古詩詞的意境中。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很大一部分學生在聽課的時候對古詩詞傳達的思想情感不甚了解,有的學生甚至連詩和詞的都不會區分,死記硬背古詩詞,應付考試,那么,所謂的欣賞的鑒賞古詩詞,更深層次的去深刻理解詩詞的意境詩人的感情色彩,就成了泡影。初中生原本就對古詩詞晦澀難懂,基礎薄弱,勉強背誦,有的甚至難以進行,放棄學習古詩詞。
二、提高古詩詞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引領學生走進古詩詞內核。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核心素養也是古詩詞教學的主要目標,在古詩詞教學中,同樣具有這一知識體系所深層次隱含的審美能力、人文精神以及科學精神等。“以人為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教師通過切實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引領學生能夠與古詩詞相融相通,發生情感共鳴,從而學生自然的去關注古代人物的生存狀態和背景,作者的情感基調以及蘊含的價值,以及產生與作者相同的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吟唱山水天地間的中華古詩詞,多資多彩,有抒發情感的,有描繪現實的,有揭示深刻哲理的,也有天馬行空的詳細那個,這些都強烈體現出個人特色,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表露。當撲面而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氣息,當感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剛烈性格,當激情難擋,迸發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情懷時。可以說,我們離古詩詞進了一步,古詩詞屬于語文科目,而語文具備了工具性、人文性等特點,成為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媒介。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中學語文中古詩詞鑒賞的人文精神力量,使得學生得到啟發與浸潤,成為其日后和未來發展的一種精神熏染。
(二)改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填鴨式教學方法無法實現教學目標,從中反映出教師的教學觀念滯后,導致初中生對古詩詞的學習不理想,教師需要改變教學理念,教學內容上并不拘泥于課本,通過多種形式敢于嘗試實踐型學習方式,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在課堂,教師需要為學生創建感受古詩詞,討論古詩詞、欣賞古詩詞的空間和平臺,通過進一步把學生帶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真實情景中,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認知可能相結合,帶領學生能夠尋找到自己學生的情緒所能自然表現的支撐點,讓學生主動思考,進一步加深理解。類似于“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種詩句,可以讓學生充分想象,催生其探知想法,積極聯想畫面,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深入理解古人的情懷。古詩詞蘊含著古代作者的情感元素,對于學生如何正確的去理解與欣賞,教師應當有層次的輔導學生正確建立賞析古詩詞的思想和意識,引導學生掌握如比喻、擬人等相應的修辭方法,理解不同方法的使用技巧和使用目的。進一步理解不同句式在古詩詞中的具體用法,關注與學習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的古詩詞特有的表達方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尋找古詩詞的核心主題,能夠由淺入深的分析古詩詞場景轉換的含義和作用,從而真正的能夠摸準古詩詞的情感脈象,真正的接收到古詩詞中蘊含的豐富的傳統文化的正能量,主動繼承、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