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事新聞報道關注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具有影響輿論導向的重要作用。本文選取針對同一事件但觀點存在區(qū)別的兩則新聞,從及物性的視角進行批評話語對比分析,試探討兩則新聞如何通過及物性的六個過程表明各自的觀點。分析發(fā)現(xiàn):大西洋月刊的報道站在道德的立場上表明了批評的態(tài)度,其觀點立足于民眾;福克斯新聞則從選舉層面表明了較為中立的觀點,分析了事件對選舉的可能影響。本文旨在提醒讀者注意,立場及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往往導致新聞在觀點上的差異,因此應理性地看待新聞報道。
【關鍵詞】時事新聞;及物性;批評話語分析;意識形態(tài)
【作者簡介】王懷望(1994-),男,湖北保康人,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引言
阿拉巴馬州于當?shù)貢r間5月14日通過了反墮胎法案,法案規(guī)定不得非法打斷妊娠。除母體存在危險的情況外,其他原因導致的懷孕不排除在外,即妊娠超過六周的女性墮胎屬違法行為。該法案的通過產(chǎn)生了廣泛的爭議,媒體的報道層出不窮,本文選取了來源于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和福克斯新聞(Fox News)的兩篇報道進行對比分析。
媒體的報道是“問題與局限并存”(Rahmani,2010:3)的,而及物性理論關注話語所體現(xiàn)的意識形態(tài)、權利關系等因素,適宜分析本文中的兩篇時事新聞。以中國知網(wǎng)為數(shù)據(jù)基礎,梳理近十年多的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及物性理論指導下的新聞語篇研究分為以下三類:單篇新聞語篇分析;(基于語料庫的)多篇新聞語篇對比分析;及物性理論視角下新聞語篇的翻譯研究。及物性理論研究新聞語篇對語言教學的指導意義(賈蕓蕓,2017)、對翻譯的啟示(王翠寧,2015)、對國家形象塑造的積極作用(韓艷方,2018),為近幾年研究的新趨勢。本文屬于第二類研究,即針對同一事件選取兩篇英文報道進行對比分析,由于新聞報道的事件發(fā)生于近期,選題具有現(xiàn)實意義。本文旨在提醒讀者注意新聞報道中持有的不同觀點可能會影響讀者的判斷,因為“一些人可以借助語言對另一些人進行控制”(Fairclough,1989:1),應通過社會歷史語境加以分析,作出理性判斷。
一、理論回顧
批評話語分析作為一種話語分析方法,最早是1979年在《語言與控制》中提出的,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后,廣泛借鑒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話語和意識形態(tài)、社會、權力等之間的關系是其關注的基本問題。除了對系統(tǒng)功能語法層面的分析外,批評話語分析的方法主要還涉及對語篇體裁交織性和話語歷史背景方面的分析。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代表人物韓禮德將語言分為三個功能,其中的概念功能主要借助及物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及物系統(tǒng)是一個語義系統(tǒng),包括了語言使用者對六個過程的選用和組合,這六個過程為: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胡壯麟,2005),各過程涉及的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也在分析之列。物質過程表示做的過程,該過程“由動態(tài)動詞來表示”,過程的參與者有“動作者和動作的目標”(胡壯麟,2005:75),即句子的邏輯主語和賓語。心理過程表示感覺、認知、反應,一般新聞報道中這類過程較少,否則會降低客觀性。關系過程指的是事物之間的關系,包括環(huán)境式,內包式,所有式。行為過程涉及的是生理活動,如呼吸;言語過程指的是信息的交流,標志動詞主要涉及與談話有關的詞匯,如say;存在過程指的是事物的存在,一般用there be、exist等來表示,并且需要有存在物。通過及物系統(tǒng)的六個過程可以分析出兩篇新聞語篇所體現(xiàn)的立場觀點。
二、及物性視角下的時事新聞對比分析
由于小句可以較為完整地表達語義,體現(xiàn)出每個過程的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本文以小句為單位,統(tǒng)計了大西洋月刊和福克斯新聞的兩則報道在及物性系統(tǒng)六個過程中的頻率。下表體現(xiàn)的數(shù)據(jù)顯示,兩則新聞較為顯著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物質過程、心理過程、存在過程三方面。大西洋月刊報道中的物質過程頻率顯著低于福克斯新聞,心理過程和存在過程的頻率則顯著較高。這種明顯的差異導致了兩則新聞報道的觀點有所不同;其它幾個過程雖在頻率上不高,但其作用也是服務于新聞各自的觀點,體現(xiàn)了意識形態(tài)及態(tài)度等方面的差異。以下將從每個過程進行逐一分析。
1.物質過程。兩則新聞在物質過程方面的頻率存在較大差異,體現(xiàn)了福克斯新聞對以往選民對該類法案態(tài)度的關注,關心的是選舉問題;大西洋月刊主要描述了與法案相關的各方的行為及態(tài)度,關注的焦點并非大選這類問題。
通過分析,大西洋月刊借助物質過程主要表現(xiàn)了各方對墮胎是否合法的爭論,以及法案通過的過程;福克斯新聞則借助此過程分析了上一年選民對各州此類法案的態(tài)度,并結合當前法案對2020年大選進行了預測。前者物質過程的動作者(actor)主要為反墮胎相關法案及相關各方,如《生殖健康法》(Reproductive Health Act)、“阿拉巴馬州的人民”、“立法者”等,相關動詞有passed,made等。后者物質過程的參與者主要為來源于福克斯新聞的“選民統(tǒng)計圖”(map)、“選民”(voters),另外還有“法律(laws)”、“特朗普總統(tǒng)”、“我(作者)”等,相關動詞有sided with,opposed,shows等。
2.心理過程。心理過程也是兩則新聞涉及較多的一個過程,使得新聞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主觀色彩。從頻率上將,大西洋月刊報道所體現(xiàn)的主觀色彩更為強烈,福克斯新聞報道的主觀色彩不如前者強烈,但或多或少地有所體現(xiàn)。
大西洋月刊存在較多心理過程,表達了較多的主觀感受。涉及的動詞有feel、know、imagine、thinking、feel like等。感覺者(senser)主要為墮胎案辯論方、新聞的作者等,展現(xiàn)了辯論的過程以及作者對反墮胎案的看法。福克斯新聞主要涉及的動詞有wish for、wants、would like等,感覺者主要為選民及作者,表達了以往選民的看法以及作者自身的態(tài)度。
3.關系過程。兩則新聞所體現(xiàn)的關系過程也較多,在頻率上差異不大,主要借此表明各自持有的不同觀點。
大西洋月刊主要通過該過程對反墮胎法案進行了定性,并進行了批評,如將“墮胎”視為“道德劇”,將阿拉巴馬州副州長的言辭視為當前所體現(xiàn)的“普遍對女性不尊重現(xiàn)象”。福克斯通過該過程指出了墮胎問題是事關不同態(tài)度選民的“重要問題”,對美國2020年選舉具有重要影響。所體現(xiàn)的關系過程還詳細指出了各州選民在2018年對此類問題的態(tài)度。
4.行為過程。行為過程在兩則新聞中涉及最少,可以忽略不計。僅大西洋月刊中有兩次出現(xiàn),涉及的動詞為ignored和refusing,行為者(behaver)均為阿拉巴馬州副州長。這一過程同樣反映了新聞的背景。
5.言語過程。言語過程體現(xiàn)了新聞的引用渠道,兩篇報道在頻率上差異不大,但在說話者(sayer)方面存在差別。大西洋月刊報道中涉及的動詞有declare、shouted、address、said、insisting、responded等,說話者主要為辯論的各方,如“民主黨參議員”、“民主黨”、“弗吉尼亞州州長”等。福克斯新聞涉及的動詞有estimate、suggests、believe等,說話者主要為“選民”、“民調”等。綜上,前者注重法案相關各方的態(tài)度,后者則注重選民的態(tài)度。
6.存在過程。兩則新聞存在過程涉及均較少,大西洋月刊主要再現(xiàn)了辯論雙方的觀點,如:There was no motion…;if there has been a motion…等,主要用于說明背景;福克斯新聞關注的仍是選舉層面的問題,如:The Republicans have been successful with winning presidential elections。
三、結語
兩篇新聞幾乎都涉及到了及物性的六個過程。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每個過程在新聞中均發(fā)揮了其作用,服務于新聞的觀點。大西洋月刊和福克斯新聞的報道都主要涉及物質過程、心理過程和關系過程。前者通過及物性的幾個過程表明了作者的立場:反墮胎法案的通過是道德問題;并從民眾的立場出發(fā),對法案的通過持批評態(tài)度;后者則借助及物性的幾個過程表明了較為中立的觀點,主要關注的是美國大選這一問題,沒有過多感情色彩。綜上,通過及物性批判分析上述兩則新聞,說明時事新聞的觀點受其自身立場及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影響,讀者需理性地加以分析。
參考文獻:
[1]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M].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9.
[2]Fowler R., et al. Language and Control[M]. London: Routledge, 1985.
[3]Halliday, M.A.K & C.M.I.M., Matthiessen.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2008.
[4]Mishkin, A. (May 27, 2019), “Could Abortion Decide the 2020 Election? Both Sides Should Be Careful What They Wish For”, Fox News.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foxnews.com/opinion/arnon-mishkin-abortion-could-be-a-big-issue-with-surprising-impact-in-2020-elections?cmpid=prn_msn (May 28, 2019).
[5]Rahmani, D. Change in Practice: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 York Times Approach Toward Iran, Before and After Obama [D]. Razi University,2010.
[6]Wear, M. (May 29, 2019), “The Abortion Debate Is No Longer About Policy”, The Atlantic.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msn.com/en-us/news/opinion/the-abortion-debate-is-no-longer-about-policy/ar-AAC1LQE (May 30, 2019).
[7]韓艷方,陳令君.及物性系統(tǒng)與中國形象建構——基于語料庫的中西方“中國夢”新聞語篇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8(1):19-30.
[8]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9]賈蕓蕓.語篇的及物性過程分析與英語閱讀教學[J].高教學刊, 2017(12):73-74+76.
[10]姜潔,辜同清.英語新聞語篇及物性的批評分析[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 69-71.
[11]孫玉梅,孫志祥.及物性視角的英漢新聞語篇批評性對比分析[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7(01):113-117.
[12]王翠寧,王治江.及物性分析視角下英語災難新聞漢譯[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