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洪 劉富麗
摘 要 建立正確商業倫理觀是商務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重要目標之一。智慧教學軟件“雨課堂”的便利性、兼容性和網絡資源的豐富性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商業倫理觀提供了有效途徑。本文以“商務英語閱讀”課程為例,探討教師如何充分利用“雨課堂”在移動信息化課堂中發揮技術優勢,對商務英語專業學生進行商業倫理教育。
關鍵詞 商業倫理觀 雨課堂 商務英語閱讀 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7.040
Abstract Establishing a correct business ethic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The convenience, compatibility and richness of network resources of intelligent teaching software "Rain Classroom" provide an effective way to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business ethics. Taking "Business English Read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eachers can make full use of "Rain Classroom"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in mobile information classes and conduct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Keywords Business Ethics; rain classroom; business English reading; the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0 引言
為了證實商業倫理的重要性及其在國內的重視度,筆者使用Google scholar為搜索工具,分別以“中國商業倫理”、“英國商業倫理”、“美國商業倫理”為關鍵詞,以2014至2018年為起始點,進行搜索,得出以下數據:與中國商業倫理相關文獻有4910條,與英國商業倫理相關文獻有16800條,與美國商業倫理相關文獻有65900條。在中國知網上查閱與中國商業倫理相關的文獻,結果顯示:2014年17篇,2015年22篇,2016年17篇,2017年11篇,2018年3篇,數據表明中國重視商業倫理的程度不足,而且總體呈下降趨勢。因此,以高校為基地,在商務類課程中實施商業倫理教育是順應國際商務發展趨勢的。
1 理論基礎
課程思政的實施主要基于兩種理論:一是根據Herbert Spencer(1861)的課程文化發展理論,課程即“教學內容的有效組織”。課程文化是課程在實踐展開和功能實現過程中的文化集合。英國課程論專家Denis Lawton(1983)也提出了課程文化發展的分析概念。[1]二是根據赫爾巴特(1806)提出的有效教學理論。他第一個明確提出這一概念,把道德教育與學科知識教學統一在同一個教學過程中,并提出了著名的教學形式階段理論,即清楚、聯想、系統和方法可組成有效教學。
2 商業倫理概念及其重要性
商業倫理被定義為“ business ethics invites us to think about what right and wrong consists of in relation to business activity; about the goodness and badness of specific business situations; about the rights, responsibilities , obligations and duties that ought to govern business relationships. 英國學者Colin Fisher 和 ALan Lovell(2013)曾經說過,人文環境下的商務運作如果沒有道德基礎是不可能存在的;失信,欺騙等行為將使商業像流沙一樣很快不復存在。德國學者Frank Jan de Graaf(2016)在 Behavioral Theory:do professional Assess their Mental Models 一文中從行為理論角度探討了商業的重要性;19美國學者Mollie Painier-Morland 和荷蘭學者RenBos(2011)在其共同的著作Business Ethics and Continental Philosophy 一書中從多個角度分析了商務倫理的重要性。
作為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將來從事國際商務的可能性遠遠大于非商務專業學生。因此有必要在商務英語課程中實施商業倫理教育。在基礎課程中貫穿道德教育,正是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擴展。在商務英語閱讀課中實施商業倫理道德教育是“課程思政”的重要教學目的。
3 “課程思政”的載體及其對象
根據中國知網統計,早在2003年國家就已經開始提倡“思政教育”。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發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高校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就要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滲透在高等教育全過程,將高校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共同融入課堂教育環節,使“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價值轉化。[2]華東師范大學邱偉光教授(2017)提出:“課程思政”重在建設,教師是關鍵,教材是基礎,資源挖掘是先決條件,制度建設是根本保障。只有充分發動和組織教師積極參與,才能促進“課程思政”的全面建設和發展。[3]
“雨課堂”以依托微信和PPT為基本模式,向教師及學生提供高效課程學習。“雨課堂”通過PPT實現教學體現功能可分為課前、課中、課后。課前,向學生推送課件,發布公告,推送課文相關材料鏈接,包括微課;課中,可將課件同時在手機端播放,播放過程中包含以下幾個功能:手稿投屏,發彈幕,隨機點名,播放微課,小測試等等課堂活動;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課后通過課堂小結功能得知學生課堂參與度,從數據分析中教師可得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課堂參與情況。其中推送視頻鏈接及相關課文內容鏈接,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主要途徑。“雨課堂”的彈幕和投稿功能極大地鼓勵了學生自由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雨課堂”無形中成為“課程思政”實施的有效手段。而商務英語閱讀教材是利用專業課對大學生實施商業倫理教育的最佳選擇之一。
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德、信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中國價值觀,因此,對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實施“課程思政”就顯得頗為重要。商務英語閱讀課內容的廣泛性適合培養學生的多種價值取向。
4 利用“雨課堂”的“課程思政”案例
筆者使用的是吳長鏞主編的《新編商務英語閱讀》第二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共20個單元,分上下兩冊,每單元有獨立主題。其中至少50%的課文可納入“課程思政”資源類別。如第三冊(上冊)第六單元的兩篇文章介紹了物流相關知識。A篇文章談到了產品回收利用是如何促進了物流業的發展;第九單元涉及國際支付方式;第十單元課文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法;到第四冊(下冊)第二單元題目為公共關系;第三單元主要內容為談判技巧;第八單元關于中國的電子商務等,均可以引入商業倫理教育。現將具體案例操作分析舉例如下:
第三冊第六單元A篇課文第12段
The seventh factor is the increased public concern for the recycling of products, which is likely to become even importa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is has many interfaces with logistics, namely, packaging and developing return channels for the recycled materials. Consumers demanding that the firms be actively engaged in recycling activities.
結合課文內容,利用相關數據,筆者讓學生意識到當前全國最熱門的“購物節”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環境污染,包括廢紙箱、膠帶的使用毀掉了大面積的森林。根據“互聯網+”“思政課程”構建模式理論,筆者通過“雨課堂”在課前向學生推送若干相關視頻及相關思考題:
1. What are the eight trends which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
2. How do you think the seventh trend which is public concern for the recycling of products? Would you like to talk about it?
眾所周知,在過去的三十年,商務領域一直很重視環境問題。除了公眾關注氣候的改變,自然資源的破壞,商務人士重視環境問題還有更進一層意義:越來越多的商務行為是跟自然界息息相關的,因此,類似農產品,礦廠企業,石油公司等跟自然緊密相連的公司,將會對自然界造成直接影響。提高商務人士的道德修養應從其學生時代開始。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的商務倫理價值觀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讓學生通過對第六單元A篇課文第三段的預習,相關文本材料的查看以及視頻的觀看,讓其討論相關物流給環保帶來的危害。其次,以小組討論或者課堂屏幕投稿方式,讓表達學生各自觀點,從而加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加強商務倫理道德培養。
通過對本課內容的學習,學生深感環保的重要性,并紛紛討論自己原來做的如何不好,今后該如何改進。還有同學提出該如何利用快遞包裝更環保。本課文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相關專業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加強了商業理論修養這一學習過程充分實現了課程思政。 正是“雨課堂”幫助筆者利用多模態教學方式實施現了閱讀課上對學生進行商業倫理道德有效引導。
5 開展“課程思政”改革的現實意義
5.1 培養學生良好商業倫理觀
大學階段是學生的心理趨于成熟、發展變化最大,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為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促進全面發展。高校教師在傳授相關商務領域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應結合相關課程的特點,選取合適的內容,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以下幾點是本課程對學生實施商務倫理教育引導的主要方面:
(1)誠信教育:誠信歷來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是衡量華夏子孫基本道德品質的天平。誠信在當代中國仍然是公民道德規范建設的基本內容之一,可見誠信對個人,甚至對支撐一個國家發展的至關重要性。對商務人士來說,誠信不僅代表著公司榮譽,也代表著國家尊嚴。
(2)培養學生責任公民意識:公民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存在形式,是一種現代意識,是在現代法治下形成的民眾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也就是公民自覺地以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以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為思想來源,把國家主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融為一體的自我認識。它圍繞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反映公民對待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行為規范。作為未來商務人才的當代大學生必須具有責任公民意思,才不枉費國家及學校對他的培養。
(3)加強學生環保意識:環保意識是指在個人、組織或政府層面,為大自然和人類福祉而保護自然環境的行為,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商務英語閱讀》這套教材緊緊圍繞商務經濟話題,離不開與保護環境相關話題。作為未來的商務人士,有必要在學生時代加強環保意識。
(4)法律意識,法律對人的約束是強制性的,而道德對人的約束力體現在他律與自律兩個方面,其中他律在輿論引導和傳統習慣的作用下可以升華為主體的內在自律。
6 結語
減少商業行為負面影響不僅對商業本身很重要,對人類政治,社會的穩定也極其重要。因此,高校教師應利用專業課引導學生德育發展。正如高德毅教授所描述的那樣“課程思政”其實質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強化“顯性思政”,細化“隱性思政”,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4]
“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一種新嘗試,不同學科具有不同的特色,也具有不同的資源,要達到理想的立德樹人效果,還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組織方式、評價機制等方面不斷探索、實踐和創新。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要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資源”,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課堂教學中,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輸送大批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活動越來越頻繁的二十一世紀,人才市場急需大批具有正確的商務倫理觀的復合型、應用型商務英語人才去參與國際商務競爭與合作。在這種形勢下,商務英語教學中運用“雨課堂”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適時對學生進行商務倫理觀的引導是行之有效的。
課程思政為課程文化發展提供了基本路徑,課程文化理論為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課程文化體系需要課程思政的有效推進。課程思政與我國高校的課程文化建設殊途同歸。近年來,課程思政之所以受到學界的普遍關注,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對其教學本身有效性的構建和發展。課程文化發展理論和有效教學理論的關聯在于二者都成為課程思政的本體依托。因此,實施課程思政既有理論依據,又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胡洪彬.課程思政:從理論基礎到制度構建[J].重慶高教研究,2019(01).
[2] 孟慶楠,鄭君.基于“課程思政”的高校課程轉化:價值、目標與路徑[J].北華大學學報,2018.5(19):139-142.
[3] 魯晨琪.網絡營銷與創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理論探討,2018(3):100-102.
[4] 楊涵.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論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切入點[J].揚州大學學報 (高教研究版),2018.22 (02):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