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芳
【摘 ? ?要】新課標教學改革提倡“立德樹人”,將“德”作為育人的前提和根本目的。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學生德育發展逐漸引起教學研究者的重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更是學生品格塑造和德行培養的關鍵途徑。道德促進人們良好品格的養成,法治規范人們社會行為,兩者相輔相成又各自獨立。如何利用生活化情境,尋找《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生活之間聯系,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當下重要的研究課題。
【關鍵詞】小學教育 ?道德與法治 ?生活化情境 ?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7.179
小學生是祖國發展的未來,是社會建設的隱藏力量和關鍵因素,其品德教育關系到國民整體素質和法治水平。自新課程實施以后,《道德與法治》在小學課程所占比重逐漸加重,是實施德育的重要媒介,能夠促進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規范社會行為,強化自我保護意識。但是由于小學生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并沒有達到成熟階段,在是非面前無法做出正確判斷,所以,需要教師優化教學措施,將《道德與法治》知識滲透到學生思想中。從該學科本質上來看,生活化情境的創設不乏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更好地將教材上的知識歸于生活中去,降低理解難度,還可以使學生對社會上真善美有一定認知的基礎上約束自己的行為。
一、落實“生活化情境”教學目標
根據小學政治新課標教學目標要求來看,“三維目標”具有很強的課堂教學指導意義,能夠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所以,教師要加強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機統一,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生活情境化教學就是實現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將知識作為行為向導,以情感為基礎,貫穿認知目標。但是實際教學中教師只是更加注重教學設計氛圍的熱鬧和新奇,卻沒有突出對教學效果的把握,將教學改革流于一種形式,忽略了教學本質。初中情感態度教學目標需要尊重學生主體權利,培養學生公民意識,了解法律威嚴,感受法律權威性。
比如在學習“心中的110”一課時,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生命來之不易,知道愛護自己的身體和健康,強化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識,提高分辨能力,能夠在人際交往中懂得自護、自救能力。在教學實踐中,除了利用ppt播放動畫視頻“被騙的小學生”外,還可以利用角色參演,讓學生體驗“被騙”過程和自我保護實踐,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二、選擇貼近小學生生活的教學素材
教材是死的,教學方式是活的。在小學《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實際生活中靈活選擇教學素材,針對目前出現的社會熱點問題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強化學生知識感知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通過將生活中新鮮而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入教學實踐中,啟發學生思維,喚醒學生興趣,實現舉一反三,把握事件本質,促進知識內化,提升思想高度。《道德與法制》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利用螺旋階梯式的上升路徑,完成完整知識體系構建,對于學生來說某些“高大上”的理論知識能夠更加“親民”,也活躍了學生課堂討論的積極性。比如六年級中有關于“道德與法律之間內在聯系”的討論,到底是道德支配人們社會行為,還是法律約束人們生活行為。鑒于此抽象的討論,教師可以選擇“公交車讓座”社會問題,讓座本是針對老、弱、病、殘人員而言,人們主動讓座體現的是一種道德素養,道德高尚的人一般都是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進而學生會明白是法律為道德提供了培育環境,同時道德培養又促進了法律實施,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三、豐富生活化情境的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過程實施和教學效果體現。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本質是讓學生學會正確分析和看待生活問題,并且能夠運用已有經驗解決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實踐中要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豐富學生學習體驗。首先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讓不同思維進行碰撞,活躍課堂氣氛,使課堂更具有內容感和形式感,使學生獲得自我認知感。其次要善于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將素材整合于聲、光、影展示形式中,將學習內容更生動化、具體化呈現。比如學習“身邊的變化”相關內容時,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改革開放時局下我國社會建設的盛況,包括經濟、科技、國防等方面,使學生眼界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材范圍,能夠把握當下,放眼未來,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帶領學生感受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又或者舉辦主題采訪活動,主題板報創設等,豐富學生學習體驗,鼓勵學生走進生活發現身邊的變化,體會社會發展給人們帶來的便利。
四、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實踐道德與法律知識
只強調理論的教學方式會顯得太過單調,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更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習能力。在新課標教學改革中,教師需要更新教學理念,注重理論與實踐雙向實施,以理論為基礎,實踐為提升,使小學生更好地應用理論、內化理論。筆者看來,課堂教學并不能夠滿足《道德與法治》的實踐過程,需要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走向社會,親身體驗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培養道德與法律素養的同時,自發地規范自身社會生活行為,發展良好的道德品質。比如學習“不和煙酒交朋友”相關內容時,鼓勵學生爭做“小小調查員”,走進周圍人的生活,了解他們吸煙、喝酒的習慣,并向其灌輸所造成的危害,宣傳“珍愛生命,遠離不良嗜好”的相關知識,并將調查結果進行總結,分析吸煙、喝酒的原因,以及當下已經造成的危害,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應該怎樣正確戒煙,杜絕煙酒等。通過實際調查,深切體會吸煙、喝酒給人身體健康帶來的危害,更加堅定不和煙酒交朋友的決心,強化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落實生活化情境,首先要制定“三維目標”的培養計劃,明確教學方向;其次要選擇貼近小學生生活的教學素材,拓展教學內容;再次要結合信息技術豐富生活化情境的教學方式;最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實踐道德與法律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培育高素質、高涵養的社會未來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志國.淺談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理論分析[J].新課程(小學),2017(12):208.
[2]韋文琛.讓生活走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J].高考,2018(17):7.
[3]李學芳.“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探微[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8(10):43.
[4]張雷鳴.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17(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