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琴
【關鍵詞】 新課程;體育成績;教育觀念;反饋;激勵;個體差異
【中圖分類號】 G633.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4—0110—01
對學生的體育學習進行評價是體育課程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傳統的評價方式是以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評價為主,重視終端評價,輕視過程評價,不能為學生提供不同程度的成功體驗,制約了大多數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曾明確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因此,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中,如何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體育學習成績,使評價成為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和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有效手段,是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中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
一、轉變教育觀念,強調反饋和激勵功能
有人認為,體育課程是“應試教育”的受害者,它自身不存在“應試教育”的問題,把體育放入中高考體系只是為了提高體育課程的地位。其實,在過去學科中心課程理論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體育課程本身也存在某些“應試教育”的傾向。因此,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要求體育教師注重課程的育人功能,把體育學習評價作為有效手段,可充分發揮評價的反饋和激勵功能,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體育教師制訂評價標準,突出學生的個體差異
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在實際教學中的運行情況最了解,他們在體育課程評價過程中是最有發言權的人。過去我國就是用統一的標準來要求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從而造成學生的個體差異被忽略,所培養的學生出現“千人一面”的現象。社會的發展對人的個性充分發展的要求愈來愈強烈,我們的體育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強調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而這一要求又是一元化的體育學習評價標準所不能滿足的。因此,體育學習評價標準必然要多元化。
三、全面評價學生的體育學習,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我國以往對學生體育學習的評價內容基本上局限于體能和運動技能的評定,忽視了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養成、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評定。這對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有些學生不用怎么努力,成績也能達到優秀,而有些學生“天分”較差,無論怎么努力,成績依然無法及格,從而嚴重挫傷了這部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削弱了他們對體育學習的積極性。
目前,我國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也十分強調對學生體育學習的綜合評價,在評價體能和運動技能的同時,更重視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和能力等方面的發展,以真正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理念,真正體現評價的公平性,以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四、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有效評價學生的體育學習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則不僅注意終結性的評價,而且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不僅注意定量評價,而且重視定性評價;不僅注意絕對性評價,而且重視相對性評價。
1. 學生的體育學習評價應采用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體育課程中,定量評價比較適合于評定學生的體能和運動技能,但很難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養成、意志品質、自信心和自尊心、合作精神等。因此,應該制定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以衡量學生整體健康水平為主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綜合全面的評價。
2. 學生的體育學習評價還應采用絕對性與相對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絕對性評價是把冷冰冰的絕對分數作為衡量學生體育學習成績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根據。這種簡單、片面的評價勢必導致教師為分數而教,學生為分數而學,使分數成為學生進行體育學習的“直接動力”,這樣不利于全面、真實地了解學生的整體發展情況。而相對性評價則有助于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建立起體育學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 實現學習評價主體多元化,多方面促進學生學會體育學習。在傳統的課程評價中,學生學習評價的主體只能是教師,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學生只有參與考試的義務,卻沒有參與對自己或他人的學習過程或結果進行評價的機會,對所有的評價結果都只能被動地接受。這種評價方式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筆者建議將學生納入評價主體。然而,轉換一下思維就會發現,如果體育教師能指導和幫助學生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讓他們學會自己主動地發現成績與不足的話,一定會有助于激勵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