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鴻梅
【關鍵詞】 小學語文;趣味性作業;自主性;分層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 14—0144—01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賴于興趣。”教學的實踐也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因為部分教師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單一落后,脫離實際,而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興趣不大,課堂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具體到小學語文作業方面來說,如何設計出富有創意、形式新穎、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使學生能產生強烈興趣,體驗到探究的快樂,是教師要仔細考慮和研究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作業形式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
小學生年紀比較小,他們大都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尤其是對于那些新鮮的事物,而在單一、枯燥、乏味的作業形式下,學生會逐步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語文教師要創新作業形式,豐富作業內容,讓學生從“抄寫、背誦”的單一作業形式中徹底解放出來,使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首先,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校園生活為學生設計一些富有創意的作業,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為貧困地區的小學生捐贈一些物品,或者為親人朋友寫一些書信,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其次,語文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借助網絡來自行搜集一些資料,如,在講解《恐龍》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搜集一些有關恐龍的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在多樣的作業形式下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
二、增強作業選擇的自主性,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將作業布置的權利交還學生”的呼聲越來越高。的確,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應該在作業選擇方面獲得更多的自主權。事實上,作業只是一種手段與載體,而不是教學的目的,因此,只要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有利于知識的鞏固與吸收,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各種內容和形式的作業都可以嘗試,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內容和形式。有一次,筆者教完《小獅子愛爾莎》一課后,準備給學生布置作業,我突發奇想地問學生:“學完這一課,大家有什么想做的事情?”學生琳琳說:“我一定要將這本書買來讀一讀。”學生夏夏說:“我以前飼養過一只可愛的小花狗,我想把它的故事寫下來給大家看。”學生華華則說:“我覺得這篇課文中有很多好的句子,我要把它們摘抄下來,以后肯定用得上。”學生們的發言讓我十分欣喜。趁機給學生自己選擇作業的機會:“大家的想法都十分好,今天老師就不布置固定的內容,大家可以或讀或寫或抄,自己選擇作業!”“好!”學生們都十分高興。是啊,與其讓學生死死地按照教師的任務來完成,不如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和意識,這才是學習的真諦!
三、分層次設計作業,讓所有學生都各取所需
1. 按目標分層。教師可將作業分成三個層次,即基礎題、提升題、拓展題三種題目,要求學生達到的目標各不相同,層層遞進。潛能生——基礎題:要求能夠完成作業的最基礎目標;中等生——提升題:旨在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深度和運用知識的熟練度;優等生——拓展題:利用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注重引起學生的獨特思考。這種下有保底、上不封頂的分層作業形式,能喚起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沖關。
2. 按特長分層。根據學生的特長、興趣、愛好進行分層,以此激發他們對作業的興趣,發揮他們的才干,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如,學完《獨坐敬亭山》一詩,可以這樣布置作業:請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其中一至二項作業認真完成:有感情地朗誦古詩,進行錄音;根據詩句意思,給古詩配畫;把古詩擴寫成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表達出詩人當時的心情;背誦李白的其他寫景詩。這一組作業設計包含讀、畫、寫、查、背等多種形式,既給愛讀愛畫的學生準備了展示自己的空間,又為愛寫愛文學的學生提供了進一步鍛煉自己能力的機會。實踐證明,教師在設計作業時盡量為各方面的學生多提供幾種適合他們特點和需要的作業形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教師應豐富作業的形式,體現創新性,布置的作業要能有效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和積極性,特別是布置的作業要能與學生們的生活有一定的聯系,這樣學生們才能感受到語文在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從而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