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玉
【關鍵詞】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16—01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旨在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技能、增強信息意識、發展計算思維、提高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樹立正確的信息社會價值觀和責任感的基礎課程。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為了追求課堂的高效,實現學生課堂學習效益的最大化,教師一定要抓住高效課堂的核心理念,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中,要緊緊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凸顯“學主教從、以學定教、先學后教”的專業路徑,倡導多元化教學策略和評價方式,激發學生開放、合作、協商和注重證據的行為意識,使其積極參與到信息技術支持的交互性、真實性的學習活動中,體驗信息技術行業實踐者真實的工作模式和思考模式。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真實及數字化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探究能力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真實情境,如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引導學生思考信息系統的組成要素,感受信息技術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通過創設程序設計的問題活動情境,組織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順序結構、選擇結構和循環結構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從信息系統設計規劃到軟硬件操作的實踐體驗機會,培養學生利用程序設計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實景觀察等方式,讓學生體驗人工智能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感受人工智能與社會各領域結合所帶來的巨大變化;通過展示信息系統中個人信息泄露與數據安全隱患方面的案例,引導學生真實感受信息系統安全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還應通過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創設個人虛擬的網絡活動空間,為學生提供“講授型”、“實驗型”、“答疑型”微課,形成應用便捷、課程資源豐富、內容有效的數字化學習環境。課堂教學與數字化虛擬學習情境的結合,有助于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與此同時,也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在學生親歷情境和使用教師提供的課程資源后,教師可進一步引導有能力的學生成為資源的使用者和建設者,進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重構課堂教學組織方式,注重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
課堂教學的組織中,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是關鍵,問題的開放性和解決方案的多樣性,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還能引發更多的生成性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淡化知識的單一講解,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解決任務中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整合各階段學習到的知識,促進思維發展。課堂重點應在于學生思維訓練和能力的培養,這是基于學生生存的需要、生活的需要、社會的需要,更是時代的需要。把學習的權利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把問題設計的權利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學習工具使用效果的最大化,思維訓練、能力培養的最大化,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化,因此,作為教師,要把重構課堂教學組織方式放在首位,以課堂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為依據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的檢測。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重新構造課堂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發現素材,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在“嘗試——驗證——修正”的“試錯”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計算思維;在小組成果介紹和展示推介交流中提升表達能力和信息社會責任。
三、 注重評價的合理實施,引導學生規范學習過程
評價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應基于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展開。在課堂教學的具體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水平差異和個體差異,適當采用鼓勵性語言,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優勢、不足及努力方向,力求全面、公平、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
在項目活動的具體設計和實施過程中,評價要有標準,需要針對項目活動的基本要求逐條設計,為激勵學生深入探究、張揚個性,評價標準可以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分為基本項和獎勵項,要從“主題、內容、功能、技術”幾方面來設計評價標準,還需設置一定的權重,每個項目完成后要及時評價,評價要突出激勵和引導作用。評價時,應采用多元評價方式,互評、自評、教師評等多種方式相結合,教師根據學生的日常學習表現、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確定此項目中教師的評價得分。在項目的安排和進展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對評價的結果要做詳細的、發展性的解讀,要讓他們從內心接受該項目的評價標準,不同的項目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表現,在標準上適當改變,遵循有利于學生發展、教師教學的原則。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中信息技術“答疑型”微課的設計和應用》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0744)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