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彥蕓
【關鍵詞】 音樂教學;創新;教師;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4—0183—01
一、音樂教學要創新教學過程
學習音樂的過程,實際上是通過演唱或演奏(從一個音到另一個音,從一個聲部到另一個聲部,從單旋律到復雜的織體,以及如何把握音的高低、強弱、力度、音色等)對人的聽覺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感悟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進行有效的訓練的過程。
事實上,音樂藝術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探索和不斷創新的過程。作曲家的創作是一度創作,表演藝術家的演唱、演奏是二度創作,而欣賞者的欣賞和感知則又是三度創作。在這三個創作過程中,既要憑借自己過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也要調動自己的想象和聯想,才能多層次、多維度、多側面地體現和反映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感情。因此,創新過程,就是求新、求異的過程,不斷發現新事物、不斷開拓新領域的過程。
音樂教育是學校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隨著音樂課程改革新理念的推廣,上音樂課已經不僅僅是為了給學生教唱幾首歌曲而已,而是將其要發展成為包括舞蹈、戲劇、美術等在內的一項綜合型的藝術課。音樂教學就是通過演唱、演奏等形式,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啟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首先來自興趣。有了興趣和好奇心,學習的熱情就必然高漲,其主體性作用也會得到充分的體現。為此,在音樂教學中必須要徹底改變一味地通過“老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的傾向,而應千方百計采取一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方法,從而將某些枯燥的知識變為生動有趣的東西。
二、音樂教師要發揮創新精神
創新教育呼喚創新型教師,音樂教育呼喚教師的創新素質。創新型音樂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創造力教育觀:
一是突破阻礙創造思維的心理屏障。音樂是一種動態的充滿創造性的非同一性的藝術,這決定了音樂教師應時時充滿創造性,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實踐的機會,通過師生同唱、跳、奏、演等活動,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鼓勵學生多側面、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獨特性和變通性,突破創造思維的心理屏障,讓學生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二是提倡“鼓勵—鼓勵—再鼓勵”的賞識教育觀。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鈴木鎮一認為,教孩子學音樂時應像父母教孩子說話一樣,堅持不懈地贊賞他、鼓勵他。創新型音樂教師也不要怕學生在學習中的上千次失敗,應堅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來,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通過教師的賞識,學生也會獲得成功的歡樂,并提高學習的興趣。三是樹立“遲播的創新種子也會發芽結果”的創新教育觀。創新型音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面向全員,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發展其創造性。四是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創新型音樂教師已不再是權威的代表,而是保護、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支持者、導航者,同時又是學生的合作伙伴。五是樹立教學科研并重的教學觀。創新型音樂教師應自覺加強科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并主動了解現代教育科學的前沿理論及當前國內外音樂教育的研究成果,廣泛閱讀音樂教育資料,虛心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以促進教學。
三、音樂教學要創新教學手段
信息技術的運用給音樂教學帶來了極大便利。音樂教師要創新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實物等開展輔助教學,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引導學生以開闊的視野走進音樂世界。在唱歌或欣賞教學時,可通過多媒體把歌曲中描繪的景色、人物、活動等展示出來,讓學生在唱歌、聆聽、欣賞的同時腦子里的畫面能夠隨音樂畫面而變化,得到美的體驗,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達到教學效果的有效性。
如在《大海啊故鄉》這一教學環節中,為了拉近音樂與學生的距離,筆者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來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在分析歌曲的主導節奏時,筆者出示了課件海浪起伏的圖片,然后讓學生觀察海浪起伏的形象,體會海浪的節奏。再結合歌曲的主導節奏來分析:作曲家通過大附點和切分節奏的運用,打破了原來的強弱規律,表現大海波濤起伏的形象,使音樂更具推動力,這個課件的運用,幫助學生了解了作曲家的創作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