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芳
【關鍵詞】 課堂教學;情境;問題探究;動手操作;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58—01
筆者所在的地區使用北師大版教材已經多年,北師大版教材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注重情境創設,通過創設多樣化的情境,營造氛圍,誘發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分散難點,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從而促進知識的內化,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思維,正如保加利亞暗示學家G·洛扎諾夫指出:“我們是被我們生活的環境教學和教育的,也是為了它才受教學和教育的。”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以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來創設情境,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又有利于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
例如,課題組老師在教學《按比例分配》一課時,創設了“飲料配制”這一教學情境。上課伊始,教師提問:“同學們喜歡喝飲料嗎?都喜歡喝哪一種飲料?”學生都說喜歡,紛紛說出自己喜歡喝的飲料。這時教師接著問:“那你喝過自己配制的飲料嗎?”學生都說沒喝過。這時教師因勢利導:“這節課我們就自己動手配制飲料?!迸浜弥?,教師讓學生品嘗一下自己配制的飲料,由于配制的時候沒有按照一定的比例,所以自然發出“好喝”、“太甜了”、“太淡了”的說法。教師及時引導:“要配制出好喝的、可口的飲料,水和飲料粉一定要適度,現在就請同學們重新再配制一次,并想一想,應該放幾分飲料粉,幾分水配出來的飲料才好喝?!边@樣的教學情境,不但與生活息息相關,而且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高度的關注和興趣,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沿著有關問題的解決生動地展開,學生始終懷著極大的興趣主動地探究、討論、合作,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
二、利用問題探究,創設情境
適宜的情境一般總是跟著實際問題的解決聯系在一起的。利用問題探究來設置教學情境,便于展開探究、討論、理解或問題解決等活動,是數學適用的設置情境的有效方法。
三、利用認知矛盾,創設情境
新舊知識的矛盾,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矛盾,直覺常識與客觀事實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學習愿望,形成積極的認知氛圍,因而都是用于設置教學情境的好素材。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有這樣一個情境設計:“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們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老師又提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學生依次回答后,教師說:“同學們,一般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是小剛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么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們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這時,教師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時地導入新課,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貫穿整節課的始終。這種情境設計,利用了學生認知因素之間的不協調,不僅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感環境調動學生積極思維,而且,它還同時引入了該課的重點和難點,創設了一個良好的認識環境。
四、利用動手操作,創設情境
著名心里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痹诮虒W過程中,經常讓他們動一動、分一分、畫一畫、量一量、捏一捏等,能夠促進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引導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通過旋轉和平移的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后,向學生提出:同學們是否可以把梯形轉化成其它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它的公式?由于在《三角形面積》一課的教學中已滲透了“轉化”的思想,于是學生紛紛動手操作探究,有的剪,有的拼,經過不斷的嘗試、交流和歸納,結果學生又發現了三種推導方法。這一學習過程,學生學到的不僅是梯形面積公式的知識,而且在動手操作的情境中,學到了怎樣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培養了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
五、利用故事,創設教學情境
聽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教師的教學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創設情境。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編制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來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運用三維動畫技術,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山上的猴王做了一個餅準備分給小猴子們吃,猴王把餅平均分成三份,拿了其中的一份分給了猴甲;然后又取了這個餅的六分之二分給了猴乙;這個餅的九分之三分給了猴丙。于是,甲、乙兩只猴子鬧起意見來了,說猴王分得不公平,那么究竟猴王分得是不是公平呢?這一懸念的提出激勵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同學們不由自主地展開了議論。CAI生動的畫面吸引了他們,猴王的三種分法透過屏幕清晰可見。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個別學生甚至聯想到商不變性質,并由此找到新的解釋、新的結論。教師耐心聽取學生的看法,保護、引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這樣借助CAI教學手段,自然而然地、新穎有趣地引入課題,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