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萍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陷阱教學法;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63—01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學生常犯的錯誤,巧妙地利用陷阱教學法讓學生掉進教師事先創(chuàng)設好的陷阱中,從而讓學生在犯錯誤中學會反省,最終找到犯錯的原因,幫助學生糾正錯誤,這樣就能有效地預防學生重蹈覆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在法則教學中設置陷阱
法則與概念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前提。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時,首先需要學習的就是概念與法則。但是大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這兩個部分的內(nèi)容總是記憶不深刻,且學習之后很容易就忘記。為此,教師就可以在法則與概念教學中設置陷阱,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比如,教授“混合運算”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之后,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加深學生對混合運算這節(jié)課中運算法則的理解,筆者結合教材內(nèi)容設計了這樣的陷阱:400-200+200=?16+4×5=?然后要求學生幫教師算出這兩道題的結果。果不其然,很多學生想當然地就口算出第一道題等于0,第二道題等于100。很顯然這樣的計算是錯誤的,之后教師再給學生講解加減法混合運算,應該從左到右依次計算,第一題最終的計算結果為400;而第二道題,乘法與加法混合運算,應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最終計算的結果為36。在教師講解之后,學生對于運算法則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此后的計算中也就明白了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利用學生思維定勢設置陷阱
小學生各方面的知識還相對有限,在解決問題時容易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容易造成思考問題時產(chǎn)生盲點。此外,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時行動方式很多,經(jīng)過反復練習之后也已經(jīng)得到鞏固,使得學生養(yǎng)成了思維定勢。思維定勢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阻礙學生的發(fā)展,一旦遇到特殊情況學生就會按照自己原有的思維去思考,就會掉入到陷阱中,最終發(fā)生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思維定勢去設置陷阱,讓學生學會引以為戒。
比如,教授“連除應用題”時,大部分學生覺得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很簡單,因此在課堂上顯示出自以為是的氣勢。針對學生的這種情況,筆者充分結合學生的思維定勢設置一道這樣的思考題讓學生思考:“一匹馬一天吃了一千克草,兩匹馬兩天吃幾千克的草?”學生在面對這個思考題時可能會暗自竊喜,想也沒想就脫口而出:兩千克。然后筆者并未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讓他們再思考還有沒有別的答案。反復思考后,學生不約而同地說出來正確的答案,也就是4千克。事實上,一匹馬一天吃一千克草這個條件是誘導學生掉入陷阱的主要條件,根據(jù)這個條件學生會按照自己的思維定勢以為草的重量與馬的數(shù)量與天數(shù)是一樣的,從而使得學生第一次回答時出錯。這些都是由于學生思維定勢導致的錯誤,教師通過從學生的思維定勢出發(fā)給學生設置陷阱,更能引起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從而加深學生對連除應用題解法的理解與掌握。
三、在教學中設置懸念陷阱
教師應善于在學生熟悉的、認識的材料上設置懸念,恰當誘發(fā)學生學會改變自己的固定思維,通過設置懸念陷阱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
比如,教授“年、月、日”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后,大部分學生基本上都已經(jīng)掌握了xx年xx月xx日這些基礎的知識,很多學生就認為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簡單,沒必要再學習。并且部分學生認為這些都是可以通過日歷查找的,使得學生只掌握了基礎的知識,并未學習到本節(jié)課內(nèi)容的內(nèi)涵與內(nèi)在聯(lián)系。為了改變學生的這一現(xiàn)狀,筆者在新課導入時就巧妙設置了懸念陷阱:“小明今年讀三年級,但是他只過了3個生日,那么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教師小明今年是幾歲呢?”有的學生小心翼翼地回答:3歲。然后教師接著又提出問題:“按照同學們的回答,那小明是1歲就讀1年級了,這有可能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這才恍然大悟,然后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回答:“不可能。”教師跟學生繼續(xù)說:“事實上小明今年是9歲,那么我們一起來探討為什么他9歲了才過3個生日呢?”帶著這個懸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更高了,大家都想一探究竟。最后在教師的講解下,學生懂得了原來小明是出生于2月29日,因此他9歲了才能過3次生日。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