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哲
【摘要】“自學、探究、生活”是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結合自主性教學、小組合作教學等特征為一體的新型教學模式。本文針對該教學模式特點進行分析,通過根據課程布置課前任務、小組合作進行問題探究、結合生活構建問題情境等實踐方法,以期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 ?教學模式 ?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7-0163-01
引言:
初中物理作為初中教學體系中非常重要的課程,是提升學生對于事物本質認知、邏輯思維、自主探究等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初中物理課堂引入“自學、探究、生活”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合作能力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自學、探究、生活”教學模式特點
第一,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該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主體,教師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問題探究,學生在合作過程中提高了教學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活躍初中物理教學課堂氣氛。
第二,強化學生自學能力。教師運用該模式進行教學時,課堂的時間多數留給了學生進行自主討論,教師根據學生提問的難點進行方向引導,學生自學能力增強,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初中物理教學質量。
二、“自學、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學模式的實踐方法
(一)根據課程布置課前任務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將課程內容進行分級,將課程中的簡單知識點作為課前作業,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提高了自主學習意識,有利于學生自學習慣的養成[1]。例如,某校教師在準備“光的反射規律”課程教學前,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要求將課程內容進行分層,布置預習任務:第一,學生自己進行章節內容閱讀,學生需要掌握本章節主要講述的物理現象;第二,學生結合教學課程內容需要掌握相關概念和相應物理規律;第三,學生開拓思維,找出此物理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對“光的反射規律”相關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在預習過程中,會出現超出學生能力范圍的問題,如“為什么會存在光的漫反射?”、“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角度在任何時候是否都會保持一致?”等。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集中注意力,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根據課程布置課前任務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教學中強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二)小組合作進行問題探究
初中物理的實踐性較強,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結合物理實驗設置相應的課程問題,在體驗合作的樂趣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枯燥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等抽象性知識。例如,某校教師在進行“認識浮力”相關知識教學過程中,班級分為若干小組,將生活中常見的乒乓球、石塊、水作為學生實驗的材料。教師指導學生將乒乓球放入水中,讓學生觀察乒乓球的狀態,乒乓球浮在水面,引出“浮力”的概念;教師再次指導學生將石塊放入水中,觀察石塊的狀態,教師提出“石塊是否受到了浮力?”的問題,由小組自己利用實驗室中的工具進行猜想的驗證。學生利用實驗室中的彈簧測力計,測量出石塊在空氣中的受力值。將石塊懸掛于彈簧測力計下放入空量杯中,向量杯中注水,直至完全淹沒石塊,觀察此時彈簧測力計數值,將多次試驗結果進行比對分析,得出石塊受到浮力的結果。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針對小組猜想進行物理實驗驗證,加深了學生對于抽象化知識的理解,拓展了學生思維。
(三)結合生活構建問題情境
初中物理的大部分內容都和實際生活相關。在進行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構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概念性知識學習,以提高學生活動參與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某校教師在進行“分子運動”課程教學時,用透明玻璃杯裝了一杯水,然后在水中滴入了一滴墨汁,墨汁在水中慢慢擴散,在學生觀察后教師提出生活中是否還有類似情境的問題。學生聯想自己的實際生活說出“炒菜時的香味擴散”、“家里招待客人泡茶”等生活中實例。教師根據學生舉出的例子繼續進行提問,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在學生討論之后,教師引出“分子運動”的概念。為了加深學生理解,教師挑選學生進行物體分子的扮演,模擬分子運動的過程,然后附加一些變化條件,如溫度升高、物質狀態等。學生在游戲的氛圍中加深了知識的理解記憶。結合生活構建問題情境,教師對現實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進行科學解釋,強化了學生的知識應用,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結論:
綜上所述,根據課程布置課前任務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小組合作進行問題探究加深了學生對于抽象化知識的理解,結合生活構建問題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自主、探究、生活”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拓展學生創新思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梁瓊玉.淺談“自學、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學模式的實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