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關鍵詞】 數學教學;導學教學法;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5—0165—01
導學教學法指的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引導指引學生學習,它是一種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實踐性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導學教學法以學生的“學”為基礎,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成長的規律,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數學思維。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導學教學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導學教學法實施的原則
首先,重視思維強化訓練。小學生正處于心智發展的階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思維為主,并且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課本中的知識,進而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其次,還應該重視導學結合。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一直處于主體地位,學生只是單方面地接受知識,沒有思考、質疑、探索的機會,學生整體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而導學教學則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強調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和諧相處,它更是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思維不斷碰撞,進而獲取知識和能力的過程。最后,重視合作互補。在導學教學模式的背景下,課堂上的某些環節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來進行,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達到互補共進的目的。
二、導學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設置問題導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能力。眾所周知,傳統教學中,教師一直處于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的各種知識。導學教學法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新的希望,將該教學法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夠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局面,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有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考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課前設置,讓學生交流課本上的知識,并且對比之前學過的知識,發現新問題,然后聯系新、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并在此過程中提升思考能力。比如,教學“時、分、秒”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鐘表的動畫,然后讓學生觀察,并且設問:“秒針走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針走一圈的時候,分針走了幾小格,也就是走了幾分鐘?你發現了什么?時、分、秒這三個單位有什么關系?”通過設問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學生經過思考最終能夠解答以上的問題,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考能力。
2.創設教學情境,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教學情境也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方法。針對小學生思維比較簡單的現狀,教師在導入時可以融入一些趣味性的因素,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教師通過適當引導,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比如,教學“因數與倍數”時,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引入新課的學習:“今天我們請來了王國的小博士,讓我們聽一聽他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樣的問題。”播放課件:“在一次活動中,美術小組想將12個大小一樣的正方形貼在墻上。假若要貼成長方形,有幾種貼法?”然后教師繼續問:“小博士問的問題大家都明白了嗎?現在請同學們用手中的學具擺一擺,看看有幾種擺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開始動手操作,最終可發現有三種擺法。教師順勢引出“因數與倍數”的學習,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比較高,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3.分組討論導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組討論是近年來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學生在分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此機會了解學生,知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優點,及時給學生提出建議,從而讓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比如,在教學“年、月、日”時,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組討論的內容有:2014年全年有多少天,你是怎么算的,請列出你能想到的計算方法。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積極說出自己的想法,并且積極參與到討論中。最終重點掌握兩種算法:第一種將每個月的天數加起來,即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第二種將大月的總天數、小月的總天數和2月的天數加起來:31×7+30×4+28=365(天)。這樣一來,通過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