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衛斌
[摘 要]開展課外閱讀的目的在于激發興趣、培養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開展整本書共讀活動中,教師可借助音頻平臺、K歌軟件、美篇軟件、在線教室等自媒體,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閱讀收獲、進行互動交流,從而感受閱讀的快樂,形成閱讀的習慣。
[關鍵詞]課外共讀;自媒體;體驗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2-0041-01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開展課外閱讀的目的在于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因此,在課外開展共讀一本書時,我們借助自媒體的優勢,搭建平臺,讓學生盡情展示自己,使閱讀過程成為快樂的體驗、發現之旅,使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在共讀一本書的起步階段,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讀書活動,在大致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我將整本書的內容按章節劃分給學生,要求他們通過聲頻平臺,帶領全班同學朗讀。這樣,做到了人人都有內容讀、個個都有節目上,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生通過荔枝、喜馬拉雅等聲頻平臺進行領讀,并發到班級群,讓所有的學生和家長收聽。然后,由學生和家長共同打分,推薦出最佳“領讀者”,頒發獎狀。為了提高領讀的水平,很多學生在錄音前,反復練讀所要錄音的內容,直到自己滿意為止,這樣不僅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提高了他們的朗讀水平。同時,每個學生既是領讀者又是聽眾,既是體驗者又是學習者,在分享中互相欣賞也互相學習,共同促進、共同提高。
在共讀過程中,對書中的精彩句段如何讓學生主動積累呢?生硬的背誦要求不僅增加了學生的閱讀負擔,而且會消解他們的閱讀興趣。我留心到學生平時很喜歡流行歌曲,學得快唱得歡。于是,我引導學生將書中一些精彩的句段改成短句詩行,然后借助K歌軟件嘗試用自己喜歡的節奏和旋律唱出來。比如,安房直子的《綠蹦蹦》有這樣一段描寫:“櫻花林實在太美了。林子里如同罩上了一片淡粉紅色的云彩。如果在樹下閉上眼睛,花的歌聲就會呼的一下涌過來。”閱讀時,我先引導學生將它改成詩行,然后進行改唱。有的學生選用甜美童謠《小星星》和《月亮謠》的旋律做伴奏,有的學生用經典名曲《歡樂頌》做旋律,把這一段唱出來。實踐證明,這種有趣的方式不僅讓學生積累更主動、記憶更牢固,而且促進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讓他們學會互相欣賞、互相鼓勵。
在共讀一本書的過程中,因自身的興趣、愛好及經歷不同,所以學生的關注點也不盡相同。在指導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不斷地由自身興趣出發,確定主題,進行自主探究,不斷拓展學習領域,在豐富他們認知的同時,使他們的思維得到發展、情感得到體驗。在這一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借助美篇強大的圖文編輯功能,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或獨立,或與家長、同學合作,將搜集的知識進行梳理篩選,將相關的文字選配恰當的圖片、適宜的音樂編輯成美篇,發送到班級微信群。相比傳統的手抄報,這一形式的優勢在于信息含量大、可讀性強,且降低了難度,使學生樂在其中、共同成長。
“共讀”不僅是全班學生共讀同一本書,而且還在于大家在一起讀的時間和空間。很多免費的在線教室軟件為共讀提供了方便。我嘗試利用周末和節假日空閑時間,和學生在布卡互動免費平臺進行共讀。也許傳統的教室環境已經讓學生太過熟悉沒有了新鮮感,也許是傳統的課堂給學生的束縛太多,在線教室嶄新的形式、自由的時空,讓學生興奮、喜悅。在在線教室里,學生可以選擇不露面只發聲,這使他們更大膽、更活躍。一些平時在課堂上不敢舉手發言的學生,在在線教室里一反常態,發言主動、積極,參與度高,興趣高漲。為了鍛煉學生,我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讓一些閱讀思辨能力強、敢于嘗試、樂于分享的學生,擔任在線教室的小老師,指導他們對共讀圖書的精彩內容進行不同主題的賞析,然后將每期上課時間和內容制作成海報,提前發到班級群。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異常興奮,積極參與,小老師的課堂人氣爆棚。我常常作為一名學生在在線課堂上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互動,分享閱讀的收獲和思考。他們把讀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學到的不斷地通過各種形式和同伴交流、展示、匯報。這樣,既讓學生品嘗到讀書的收獲和喜悅,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提高了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
總之,自媒體拓展了閱讀分享和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得到豐富的、深刻的體驗,獲得極大的精神鼓勵和心理的滿足,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提高了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