裔琳
摘 ? ?要: 本文分析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重要性,從適應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改善語文教學現狀角度出發,提出語文教師要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組織開展朗讀活動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其核心素養。
關鍵詞: 小學語文 ? ?朗讀教學 ? ?核心素養 ? ?教學實踐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不斷發展,新課標要求小學階段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強調學生以“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普通話進行朗讀”,增強學生的語文語感。在核心素養觀照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轉變傳統語文教學理念,提升學生對文字的敏銳感受,促使學生通過語言材料對文字內容進行理解與感悟。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要明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理解語文教學的語文價值,通過課堂教學促使學生掌握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重要性
(一)適應新課標要求。
十九大報告指出,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繼續深化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在全面推進教育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引導下,小學語文教師在展開語文課堂教學時,要全面掌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根據新課標要求,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形成全面的語文知識結構,促使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得到提高。新課標明確要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促使學生能夠準確說普通話,正確、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基于新課標的教育要求,是教師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時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
(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當前教育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適應未來社會變化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隨著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已逐漸落實各階段教育教學活動中,指導教師的具體教學工作,影響課標修訂、課程建設及教學評價。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影響下,小學語文課程結合教學內容與小學生身心發展階段性特征,延伸出了具體小學語文培養目標,以語文核心素養為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關鍵內容,積極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改善語文教學現狀。
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長期影響,傳統語文課程教學側重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難以達到培養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使用普通話進行閱讀”的要求,常常忽視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導致學生課文閱讀既沒有語氣、音調、重音、語速等朗讀技巧的體現,又不能充分理解文章內容,根據不同文章體裁與內容轉變朗讀方式,課文朗讀單調平淡,不利于生動準確地傳達文章內容與思想。除此之外,現階段學生閱讀時還存在朗讀強調浮夸、情態造作的情況,在朗讀過程中不能正確展現文章內涵,或出現漏字、填字的情況。除此之外,我國大部分地區語文朗讀教學還受到方言的影響,學生朗讀時帶有明顯的地域腔調。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能夠有效改善現階段語文教學現狀,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實踐策略
(一)創設情境,以讀悟美。
小學語文課程是培養學生文學修養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品位[1]。語言是文學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通過具體的文字形象展現思想、文化,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下,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通過課文朗讀感悟文學的美感,開發學生的語文想象力,達到活躍學生語文思維、激發學生語文朗讀興趣的目的。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授課文時將文字與圖片、影視、音樂等要素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作者情感,幫助學生在朗讀前充分把握課文主旨。例如,在教學《延安,我把你追尋》這一課時,學生只是通讀課文很難理解作者情感,對于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不甚了解,也不知道延安蘊含的情感是什么。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資料,先引導學生對文章歷史背景、作者生平背景及延安這個城市做簡要的介紹,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朗讀情感,再進行課文教學。在幫助學生解決了生字詞等教學難點后,教師還要讓學生知道現代詩歌的朗讀方法,展開配樂朗讀等有趣的課堂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對課文的感受。采取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深入感受課文情感,創設朗讀情境,促使學生朗讀做到聲情并茂,感情自然流露。
(二)加深感悟,以讀促情。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是不需要教。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講讀結合的教學方法,組織、帶動學生對課文情感進行體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必須立足于教材內容,利用這些被精挑細選出來的文章內容,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促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教師講解課文時,要避免陷入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應當注重引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課文誦讀中運用適合的語文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梅花魂》這一課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將課文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語文學習生活化,掌握朗讀方法。在《梅花魂》中,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描繪自己與外祖父的相處細節,講述了外祖父以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對祖國的無盡思念。教師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情感,分析各個段落中對祖父行為、語言描寫的目的是什么,在朗讀時應該用怎樣的語氣、情感處理,避免強制要求學生閱讀。通過循循善誘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體會到作者深刻的情感,掌握課文朗讀技能[2]。
(三)加強記誦,以讀增效。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使用的教材都是經過語文教研專家精心挑選過的,在教學目標上還設置了一些要求學生全文背誦的任務,引導學生充分掌握名篇,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要求學生背誦的課文時,要避免使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降低學生學習興趣,使背誦成為流于形式的教學任務。在引導學生背誦課文時,要注重讓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涵,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幫助學生分析其語言美、情感美的方式,促使學生在課文背誦中進一步感悟課文價值。例如,小學三年級下冊《翠鳥》這篇課文,文章用豐富的辭藻描述了翠鳥的外表與習性,還應用了大量修辭手法豐富文章內容。在進行課文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厘清課文結構,提煉出翠鳥的特點,分析作者應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促使學生大體掌握文章內容與框架。再讓學生將課文中自己覺得寫得好的句子勾畫出來,闡述自己覺得它哪里寫得好,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素材和詞匯,豐富語言描述。通過文章框架結構的掌握,學生在進行課文背誦時,能更加高效,通過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利用聯想記憶法將畫面與文字相結合,提升語言的情感與節奏,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四)開展競賽,以讀激趣。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課文朗讀能力,還可以通過組織開展各種課內外活動實現。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興趣點,結合語文教材內容,利用活動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體驗語文朗讀的趣味性,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語文朗讀[3]。在組織開展語文朗讀活動前,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文章內容,推敲文章情感與文字應用,讓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朗讀比賽,以新課標中的“正確、流利、有感情地用普通話進行朗讀”為標準,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自由發揮,進行朗讀比賽。除了開展主題活動之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朗讀活動,在活動中對學生的朗讀語音、語調、節奏等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會,在讀中表演,逐漸提升學生朗讀水準,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除了班級小范圍的朗讀比賽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年級或者校級朗讀比賽,將比賽分為指定課文朗讀與自選文章朗讀,由年級老師作為比賽評審,設置一些具有激勵性質的獎品,在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五)適度延伸,以讀促“讀”。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教學立足于教學實際,開展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學。因此,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要利用基礎教學內容,通過引入各類教學資源的方式,促使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掌握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朗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最終要落實在豐富學生語文文化知識,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上。根據新課標教學要求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通過延伸、補充語文教材的方式擴大學生知識面。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推擠一些適合其發展的課外閱讀篇目,鼓勵學生對優秀經典文章進行朗讀或者背誦,引導學生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三、結語
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理念,通過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的方式,激發學生朗讀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環節中,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掌握高效的語文學習方法,通過深度體會課文主旨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郭金花.讓朗讀成為語文課堂的亮麗風景——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J].華夏教師,2018(24):69.
[2]陳書旭.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9):95-96.
[3]李素云.核心素養視野下語文朗讀教學策略的探索與思考——基于朗讀有效指導的學生語感培養的實踐研究[J].語文教學之友,2017,36(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