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摘 ? ?要: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由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的達沃斯論壇上提出,從此“雙創”一詞開始走紅,同時掀起了“大眾創業”的新浪潮,形成了“人人創新”的新態勢。在此局面下,各個高校更加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思維、創業能力。為此,開始嘗試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創新并改革針對大學生的教學模式,更傾向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功效,從而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讓學生成長為符合中國新時期發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關鍵詞: 校企合作 ? ?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 ?功效研究
肩負培養對社會有用人才的中國高校,應該借助校企合作的優勢,強化高校師生同社會的接觸,尤其是同企業的良性互動。這會讓高等教育與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加速促進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尤其在“雙創”號召背景下,更應該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業能力,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充分借助校企合作的平臺,彌補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不足,促使當代大學生成長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人才。
一、創新創業能的本質
隨著時代的發展,對青年們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不能擁有單純理論性知識,還要具備各種能力,其中創新創業能力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當代青年們生存之本,同樣是適應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技能。“雙創”能力要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與理論知識,并以提升學習能力為前提條件,開展高效的實踐理論掌握與知識提升等活動。當處于運營知識的教育教學階段,要能顯現出優良個性,更好地促進創新性的創業發展,并富有創新和創業的特性?!半p創”能力更加重視創新和創業的雙重認識思考,在創新創業的發展過程中,盡最大的努力賦予人類思想的獨特角度,從而逐漸提高技能水平。
二、培養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意義
新時代,人們更加重視創新創業能力的發展,并且改革與發展創新性創業。作為教育大學生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必須強化“雙創”教育的實施。這種模式教學的重要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校企合作模式得到深化,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理論知識的實踐場所,促使學生將學到的各種知識用在實踐工作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企業生產經驗的學習,有助于學生豐富實踐經驗;企業生產設備和經營項目,可以讓學生對所學專業有更深刻的體會,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校企合作項目,有助于教師教學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提高,從而反作用到學生身上,最終全面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第二,在此種模式下,學校培養出更多“雙創”型人才,并將其輸送給企業,企業人才儲備量增加,有助于企業發展,最終推動社會和國家的進步發展。第三,學校為企業提供技術性支持,并與學校構建大學生創業平臺,企業則提供經驗、品牌,經過共建和共管模式,培養“雙創”型人才,實現企業和學校的合作共贏。
三、校企合作下,“雙創”教育的不足之處
首先,表現在教育的深層含義上,部分高校不能充分理解校企合作的深層含義,在一定程度上忽視“雙創”教育的深入。校企合作相關合作過程中,更加重視短期目標,缺少對于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涉及內容較少。另外,一些教學計劃與校企合作模式相吻合,教學工作沒能充分發揮出“雙創”教育的積極作用。其次,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足,缺少一定的激勵,部分高校在校企合作中,更加重視學校自身發展,在企業需求方面表現出忽視的態度,在這樣的狀態下,企業積極性當然不高,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持續發展,也不利于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開展,難以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該方面的能力。最后,部分高校的校企合作機制不夠靈活,總體功效不足,這成為校企合作不能持久長期的重要影響因素。校企合作流于表面,更何談“雙創”教育。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制訂有效的人才培育方案,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
高等院校應該從所在地區實際經濟發展趨勢及不同行業中企業實際用人需求,結合各個專業發展的前景,尋找愿意同學校合作,又具有一定影響的企業,確定穩定的合作關系。以此為基礎,教學理念確定為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并將其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要同企業共同開發出新模式的課程標準與人才培育方案。高校領導層組織專門管理部門,可稱之為校企合作管理委員會及專業指導委員會,將專門管理機構作為載體,開展各項教學會議,會議主要內容是如何更好地制訂人才培育方案,怎樣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組織協調能力、決策能力、洞察能力,等等。另外還要重視對一些具有創業潛力的學生開展個性化的教育培養。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創新,提高訂單培養的層次。
在原有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礎上,創新合作模式,實施互惠雙贏化深度合作,提升訂單培養的層次,例如“定向培訓”或者“冠名班”等。企業設置出培養方向,以“訂單”模式提出要求,學校提出針對性的教育,設定“雙創”理念下人才培養的目標,還有與之相對應的“雙創”課程和教育體系。這種模式下,學生有著更加完整的知識結果,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會更符合企業提出的要求。創業教程要能編制出來,創業中所必須的基礎知識要能體現出來,并讓學生有參與到創業的機會,體驗創業風險,同時感受到某種商業模式的具體開發過程,需要哪些技巧,設計策略的應用,以此激發學生“雙創”的動力。
(三)同企業進行有效對接,優化和創新教學方法。
傳統觀念下,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理論知識,并且已經形成了固有的教學方法,這并不利于“雙創”教學的開展。因此,學校領導和教師必須積極響應國家的教學改革號召,運用新型的教育方式方法,豐富教學方式,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比如可應用虛擬仿真式教學,應用案例教學方法,還可以開展基于某一項目的實踐活動教學,或者是基于問題的探究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學針對性和實踐性及實效性都得到大大提高,更加體現出學校專業教學與職業崗位標準的切合,實現專業鍛煉同生產企業的對接,達到“雙創”的教學目的。教師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鼓勵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敢于創新,還要引導學生敢于創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養成自主思考和善于探索的行為習慣。
(四)重視實訓基地的建設,拓展實踐平臺。
在優化了“雙創”能力教學模式之下,還應該重視實踐技能的鍛煉?!半p創”能力并不局限在創新知識和創業知識的掌握及基本技能培養上,最主要是鍛煉實踐能力。從當前高校中校企合作現狀看,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加強,部分實訓基地還處于“紙上談兵”的狀態。針對此,必須深化實訓基地的建設,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以此提高鍛煉學生“雙創”技能,為學生走向未來奠定良好基礎。高校以校企合作為基礎,組織學生到企業中參觀,這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將來涉及的行業環境,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熏陶;高校還可以嘗試建設創新和創業的工作室,這樣能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秉承著“資源共享”的觀點,高校與企業協同合作,建立創業基地,提供一些創新設備,營造創業環境,開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潛力。學校中動手能力強、基礎穩定、學習能力強的大學生,可發揮能力,展示自身價值,實踐創新創業活動。
(五)全面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構建“雙創”教學隊伍。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教師隊伍中缺乏“雙創”型教師的局面得到改善。教學一線涌現出更多技術專家、優秀企業家,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有著豐厚知識,也有著豐富的經驗。借助模擬演練和項目教學等模式,具有創新和創業經驗的教育者把創新創業技能傳授給學生;校內教師利用有課余時間,到學校內參觀和學習,不斷提高實踐技能,從這點看,全面提高了教師的綜合素質,構建了“雙創”模式的教學隊伍,有效提高了高等院校的教學質量。
(六)訓練活動系列化,營造活躍的校園文化氛圍。
滲透和熏陶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視,因此,高校應該重視校園文化的營造,形成活躍的氣氛,充分運用學生業余時間,組織各種各樣的“雙創”活動,使得訓練活動系列化,營造出“雙創”理念的校園風氣,以滲透和熏陶形式,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透過這樣的校園文化,可以吸引更多大學生參與到雙創實踐互活動中,鍛煉學生的雙創能力。例如,由學校組織的“雙創”主體講座,企業提供贊助;學校設置“雙創”文化節,動員學校師生參與;鼓勵學生自自行組織各種“雙創”社團,等等。這一系列業余活動,不但能夠豐富學生知識結果,還利于培養學生思維方法,最終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提高實踐能力,推動學生創新人格的形成。
(七)設定“雙創”教育的專項資金,保證機制要完善。
針對“雙創”教育,可以設定專門的獎助金,設定詳細的獎勵辦法,通過科學方式表彰和鼓勵在“雙創”教學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如果學生已經開始研究某個課題,并且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應該等到學校相關管理組織的審議,可以將該成果代替畢業論文或者轉換為學分,達到標準,給予獎勵,或者給予畢業的準許。通過這樣的鼓勵,學生們有高的參與“雙創”活動的積極性,也為一些家庭情況不夠好的學生,提供了創業條件。
綜上所述,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創新創業能力教育的現狀,針對其中不足的地方,提出全面創新和優化高校教學方式方法,借助校企合作平臺,開展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教學活動與實踐活動,以此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促使其成長為創新性創業人才,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成長為符合中國新時期發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呂爽,羅二敏,王櫻琳.校企合作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業——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新模式[J].中國市場,2015(15).
[2]李新平.基于成都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思考與探索[J].納稅,2017(2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