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
摘 ? ?要: 新課改的主題是核心素養,關鍵是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日漸成為教育研究的重心。本文基于項目教學法研究培養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 高中信息技術 ? ?核心素養 ? ?項目教學
一、概念界定
(一)項目教學
項目教學是以一個任務或者主題為中心制作項目,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處理項目,包括搜集信息、設計方案、實施項目、項目評價的一種過程性教學方式。項目教學的顯著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是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途徑。
(二)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
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意識。信息意識是指個體對信息和信息活動存在的感受力、認知力、判斷力和洞察力方面的能動反映,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計算思維。計算思維是指學生在主動的信息技術學習過程中形成的運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策略、方法和技術解決信息問題的內在思維品質;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數學化學習與創新是指在數學化學習環境中,學生以問題為向導,選擇恰當的數字化工具、資源,在自主解決實際問題中形成的學習與創新能力;信息社會責任。信息社會責任是指個體對信息社會應盡的責任,包括信息活動不侵犯他人權力,符合社會法律與道德。
二、高中信息技術培養核心素養的必要性
(一)高中信息技術課堂現狀
首先,教學內容滯后。由于教材內容更新慢、教師知識欠缺及學生差異大,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更不上時代的步伐。導致學生興致缺缺,學習動力不足,致使課堂表現差,最終呈現出無效率的課堂和低效率的教學結果。其次,教學不靈活。雖然“體驗課堂”“翻轉課堂”“學講模式”層出不窮,但是,具體到教學時,教師往往表現僵化,如“翻轉課堂”中,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一味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課下預習,而忽視教師的監督、指導意義,導致學生預習不充分或者預習無效,造成翻轉課堂低效。最后,評價主體、形式單一。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課堂表現性評價、過程診斷性評價均有所缺失,很難起到以評促學的功效。
(二)基于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教學需求和價值分析
1.為現存教學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思路
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存在若干問題,上面已經有所提及。那么,信息技術課到底該怎么上?學生該怎么學?核心素養指明了方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信息技術雙基知識內容的培養,又要強調培養學生有關信息技術的關鍵能力和方法,讓學生能夠高效應用信息技術的創新型人才。
2.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
基于培養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教學,在夯實學生基礎性信息知識的基礎上,更要求學生掌握使用信息技術的方法,形成科學的信息技術思維方式。在教學中,學生可以直面存在于生活中的信息技術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好奇心的催促下和在實際問題的解答中,開發創新思維潛能,掌握信息技術學習方法,最終在情境中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三、基于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培養的項目教學價值
項目教學主張“做中學”和“基于創造的學習”。在項目教學中,學生作為項目的設計者、實施者和項目成果的推介者,在自主探究、操作體驗及協同創造的活動過程中,可以獲取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技能,促進學科思維發展。與此同時,在項目作品制作中,學生還會獲得個性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教師作為項目的“帶路人”和“解惑機構”,除了幫助學生營造合適信息技術探究的項目環境以外,還幫助學生利用已有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解決項目中存在的問題,獲得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的方法、技巧,引導學生養成數字化學習和創新的習慣,主動承擔信息社會責任。所以,項目教學讓信息技術學科從關注人的技能發展轉變為關注人與信息系統社會之間的關聯,實現信息素養到學科核心素養的過渡。
四、基于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培養的項目教學實踐
完整的項目教學一般分為“教學內容分析”“優化項目小組”“教學項目設計”及“教學項目評價”四個環節。其中,教學內容分析是先導;項目小組是項目有效實施的保障;而項目設計和評價則是培養、滲透學科核心素養的中心環節。這四個環節互相作用、缺一不可。接下來,我以《我的家鄉》為例具體展示項目教學實踐過程。
(一)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就是考慮教材內容能否以項目的形式組織教學,能否為學生營造獲得信息技術科學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環境。只有做到全方位的教學內容分析,項目教學才能給學生機會和空間發揮才智和創造力完成項目。
例如:教學《我的家鄉》時,為了確保項目教學的有效實施,我對《綜合活動:我的家鄉》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全面分析。從教學內容可以看出,最終目標有三:1.熟練使用文字處理、頁面制作、數據分析等應用軟件完成信息加工和處理;2.用數字化環境創新呈現主題;2.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能力,綜合應用、處理信息的能力;3.合乎規范地使用網絡等媒介發布信息,表達思想。從目標來看,教學內容首先是建立在數字化環境基礎上的;其次,以解決現實問題為目的;再次,和項目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相吻合。所以,本章教學內容可以作為主題進行項目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計算思維和數字化應用能力。
(二)基于異質原則劃分項目小組
項目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項目任務。單位小組內人員的素質高低決定項目的成敗和質量的高低。因而,為了高效完成項目教學,教師必須最優配置項目小組成員。為了實現小組最優配置,教師可以遵循異質原則,從學生的初始能力、認知風格和學習興趣三方面進行分析,為項目小組設計提供依據。
例如:在成立《我的家鄉》項目小組時,為了確保小組內成員能夠分工合作,高效處理項目任務,習得信息技術學科學習方法,完成知識輸出,我以異質為原則進行了小組劃分。首先,進行學生問卷調查,從數字化學習能力、創造性任務處理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能力、長時間保持學習注意力及信息技術學習興趣點出題,全面了解班級學生情況;其次,依據學生特點,劃分項目小組。由于本項目處于中等難度,安排4人一組展開項目合作。這4人中有1人是項目負責人,其數字化學習能力和任務處理能力較其他3人要高,負責項目的統籌管理;還有1人由于自控能力較強、注意力保持時間長,他負責監督、督促項目進度;總體上,這4名成員興趣點各異,可以確保項目教學能夠使學生各有分工、通力合作、取長補短、各有所得。
(三)教學項目設計
教學項目設計是項目教學的中心環節。圍繞主題情境的項目設計,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自主創新意識,促使學生通過搜集各種類型的數據,體會數據編碼的作用,而且可以引導學生經歷數據處理的過程,感受數字化資源和工具給生活帶來的便捷,掌握信息處理方法,最終培養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例如:在實施《我的家鄉》項目教學時,我進行了如下項目設計:
1.圍繞“我的家鄉”這一主題開展小組討論,搜集家鄉的重要資源數據,包括自然、社會、人才資源及自然、社會、人文環境的數據和信息,并辨析這些數據的類型和特征。
2.用Excel數據處理工具對獲得的數據進行加工、分析,辨析數據與信息的關系并記錄最終的分析結果。
3.小組討論,確定一個感興趣的話題(如,家鄉特色),了解需要搜集的數據和信息,并制作成信息畫冊。
4.運用素材處理軟件(如格式工廠、photoshop等)對展示家鄉人生活、發展及成就的圖片、聲音、視頻等進行處理,通過素材的獲取、加工,體驗數據編碼的作用。
5.綜合處理以上信息,提交一份關于家鄉狀況的研究報告,制作成網頁內容,發布到校園網站。
在完成項目設計之后,學生根據任務組織實踐,體驗信息技術學習、實施過程,感知信息技術的意義和價值,最終培養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四)實施項目評價
評價是項目教學的最后環節,是對項目教學效果的反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向學生呈現學習效果并進一步完善項目。由于項目是一個過程性的教學活動,因此項目評價應該注重過程性,通過過程性評價檢測學生是否真正具備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例如:在《我的家鄉》項目教學評價中,我采用了多元主體的過程性評價,評價以教師、學生為主體;評價的內容有:技術知識、項目過程和作品;評價目的為:測驗學生是否完成教學目標,是否發展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如任務評價表,我設計了兩份,一份用于自評和小組內互評,另一份用于教師評價和小組之間評價。如用于小組之間和教師評價的評價表,具體內容如下:
1.作品的內容緊扣項目主題(10分);2.學生從設計到制作再到成品的過程,充分運用所學到的“信息的加工與表達(下)”這一章的知識和操作技能(30分);3.項目過程充分體現信息意識、計算思維及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40分);4.作品有創意,包含藝術美感,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20分)。
在多元的過程性評價過程中,學生通過自我、教師和同學打分,反省了整個項目過程,既掌握了數據、信息智能處理的方法和原理性知識,又通過探究、實踐練習,體驗了多媒體作品集成的思路與方法,還培養了創新意識和數字化學習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強化了學科核心素養的滲透。
綜上所述,響應社會對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需求,高中信息技術教育要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培養目標,以“項目教學”為課程教學方式。在體驗性、實踐性和復雜性強的項目中,學生不僅能掌握一般的信息技術應用常識,更能形成學科特有的話語體系、學科方法和應用學科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成為適應信息時代及未來社會環境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德星.管窺高中信息技術學科落實核心素養的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7(6).
[2]黃金奎.整合教法資源 ? ?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J].中學課程資源,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