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晶
摘要:導語是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并且為整堂課程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我們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和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開場導語。小學階段的孩子們自我控制能力較弱,興趣是推動他們的主動學習的第一動機,選擇合適的文本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可以明顯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導語;激趣;小學語文;教學應用
一個有效的高質量的語文課必須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一種新穎獨特的導語往往會產生一種蜿蜒而迷人的藝術效果,這將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強烈渴望,使得學生對學習產生了高度興趣,以及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下面將談談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導語在教學中的對學生興趣啟發的應用。
一、根據學生特點激趣導入
在小學的初始教育階段,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個體差異較為明顯,同時思維方式較為寬泛。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組織課程內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古至今一直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老師不妨多多對學生進行一定的了解,根據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拿古詩的教學為例,在課程的導入階段老師不妨采用唱古詩詞的形式來進行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更容易接受,而不是感覺無聊,同時也會讓學生對古代詩歌感興趣;又比如在《比尾巴》一課教學之時,教師可以進行提問:“都什么動物有尾巴?他們的尾巴是怎么樣的?”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然后老師要求學生在白紙畫出自己想象的尾巴。同學們畫完以后,將學生的各種“尾巴”進行比較。在提高學生積極性和動手能力的同時還提高了課堂的活躍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考慮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并根據學生的能力教育學生,如此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
二、設疑法激趣導入
著名的教育家朱熹曾經指出,在讀書中需要大膽地質疑,質疑之后需要大膽求證解決自己的疑問,這樣才是進步。人類的學習經過其實就是在自己設計疑問并自己想辦法解答疑問的一個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問題,分層設置懸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遵循了啟發式教學的原則。當我在教授文章“朱德的扁擔”時,我設計了這個開場白:“同學們誰抗過扁擔?或者誰知道扁擔是什么?長什么樣子?學生們會積極強答后,我繼續說:“大家都知道中國紅軍在剛建立的時候十分艱苦,都要白天勞動,晚上思考戰斗戰略。有的戰士心疼朱德老總,把他的扁擔藏起來了,那么大家猜猜他會怎么辦?通過這種方式,通過一道道的問題逐漸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得到了激發,學生自然而然地被帶入了文本的研究中。
三、多媒體激趣導入
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語文課堂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其中之一是多媒體手段的輔助,使教師的課堂更加錦上添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方法,運用豐富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對學習更感興趣。多媒體教學方法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可以在學生面前呈現圖片、視頻、音樂等生動形象。例如,在談到“春夏秋冬”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一年當中有幾個季節?下雨的季節有哪些?天氣溫暖的季節有哪些?你們最喜歡哪個季節?”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關于一年四季的圖片和視頻,從而引出“春夏秋冬”課程,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輕松學習課堂教學內容。
四、聯系實際法導入
小學語文書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生活中的一種實際現象,學生常常感受到但卻無法理解。由于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好探索欲望,教師總結了這些生活中的現象,并提升到理論水平,它很容易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從學生體驗的實際問題中引入新的課程。學生們充滿好奇心和新奇感,對探索充滿濃厚的興趣和熱情。例如,在研究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我首先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實驗驗證結論。然后讓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得出自己的結論,判斷文本中的內容是否正確,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充滿興趣。接下來,我帶領學生學習課文,學生們十分積極主動地配合,課堂的教學效果非常的好。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導入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存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還可以使學生感到親密,熟悉語文學習。反過來,它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了教學效率。
五、結束語
語文的開場導語可以說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藝術,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修養和智慧。作為老師,我們不得不說像夸美紐斯所言的那樣:“應該使用所有可能的方法來刺激孩子尋求知識和學習的方法。”激發所有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潛力,讓學生愉悅而成功的學習。我相信,每一個語文教師,只要懷著對教學、學生的熱忱,努力嘗試新的教學導入思路,一定可以使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更加提高。
參考文獻:
[1]吳小紅.新課程視閾下學生快樂學習之“動”的培養路徑略探[J].宿州教育院學報,2015 (01).
[2]謝春紅.研讀單元導語 整合主題教學——以部編教材小學語文三(上)教材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 (02).
[3]鄭曉燕,劉繼敏.激疑 激趣 激思——小學語文有效提問三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