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文閱讀尋二者之間的互通性,對于開展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從二者的概念界定、當是一種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閱讀形式,將如今課堂中所倡導的思辨性閱讀與群文性閱讀相結合,探前研究現狀、思辨性閱讀理念下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三方面進行探究,以求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思辨性閱讀;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 思辨性閱讀與群文閱讀概念界定
(一) 思辨性閱讀
新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思辨性閱讀納入18個學習任務群當中,提出“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發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現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思辨性閱讀是指在批判性思維指導下進行的文本閱讀。批判性思維是一種以邏輯思維為基礎的、反思性的思維策略,在閱讀中它體現為解釋與分析、質疑與推理、比較與評估等思維流程。
(二) 群文閱讀
最早由趙鏡中先生提出,趙先生提出了“群文”的概念、初步教學模式及大致特征——“同一個議題、多個文本、探索性教學”。近年來,小學語文教育界開展了大量的群文閱讀教學探索,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但是初高中方面的實踐及研究還較少,本文通過高中語文教學將群文閱讀與思辨性閱讀相結合,致力于尋找一種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
(三) 思辨性閱讀與群文閱讀互通性
群文閱讀是一種教學方式,通過群文閱讀,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思辨性閱讀,培養批判性思維。在一節課當中,實行群文閱讀首先需要統整教材,其次要合作探究,集體建構,這一部分是進行思辨性閱讀的關鍵,對一系列有聯系的文本既符合文本本身的內涵,又能挖掘文章的言外之意,爭取做到文本解讀有深度、有思想。最后,達成共識,在充分的交流與討論之后得出大家公認的都能理解的共識,體會到某種共通的思想感情,這對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也大有裨益。
二、 思辨性閱讀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現狀
(一) 思辨性閱讀研究現狀
許多文本分析呈碎片化,實際根本沒有進入分析的層面。分析的對象本應該是文章的矛盾,但是許多文章的解讀教師卻要一味的求新求異,力圖挖掘文章中可能含有的所有隱含信息,這其實就是文本的碎片化解讀。正是由于對文章的曲解和誤解即文本的碎片化解讀,只注重文章的細枝末節,卻對作者真正想表達的主旨理解浮于表面。
(二) 群文閱讀研究現狀
群文理論是近幾年才逐步走進各級學校和各位教師的視野當中的,其理論研究與實踐還有待發展,但這種群文意識已經早早產生了,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為例,編寫者在編排上就使用了群文意識,必修二第一單元選取的是三篇寫景狀物散文,分別是《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綠記》,編寫者將這三篇文章統整在一個單元,讓學生集中學習,這就是語文教材方面一直以來的群文意識。在單元導讀環節編者寫道:“這些作品帶著荷的清香、雨的氣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優美的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引領我們領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這體現出了群文閱讀的價值取向,即通過讀一類相同或相似體裁的文章,經過集體探究、合作學習,最后達成共識。深刻體會文章中所要表達的主旨和思想感情。群文閱讀理念對于習題、相似問題的探究還有待深入研究。
三、 思辨性閱讀理念下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 以“文本”為依據的合理推斷
文本是一個實與虛、詳與細、明與暗相結合的事物。從“文本”這個詞條的角度出發,也是來源于讀者的感受,當它在作者的筆下形成作品分享給讀者,它的文化價值與文化想象力就遠遠高于讀者本身。我們對任何一部作品的思考都是基于“文本”本身,關注文本時不僅僅關注其直接的語言價值,即表面的意義。例如,在教學中講授《孔雀東南飛》中焦母為什么會驅逐劉蘭芝?很多老師執教成封建禮教的觀念“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因為劉蘭芝沒有孩子。但在文本中并沒有這樣的內容可以證實這一點,我們可以證實的是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還有焦母認為的“門不當戶不對”,而我們通過文本分析概括劉蘭芝這一人物形象時也正是突出她個性自由這一點,與專權的婆婆關系必然是人性的沖突。同樣的教學案例,如李清照和趙明誠婚姻破裂的原因、《氓》中女子的愛情悲劇我們就不能離開文本,空泛地引導學生探尋背后的原因,這樣的思辨價值也是無意義的。
(二) 以“邏輯”為基礎的反思考證
在語文的教學中,注重“邏輯”為基礎的反思論證,是在強化一種理性思維,這種理性思維的建構更需要在群文教育的基礎上。而這些知識點我們不僅在習題中時常涉及,課文中也處處彰顯。當我們把共同問題集中到一起,學生對該問題會有更為系統地把控,例如我在執教過程中針對小說學童如何理解有追求的生活等同于有意義的生活、不過尤鵬舉是兒孫滿堂的。群文導入課堂,課文不僅是寫作最好的素材,還是文本最好的例證。課內代入時如何理解《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像貓抓老鼠玩弄秦王?為什么秦王如此虛弱不堪?怎么辯證的看《蘇武傳》中李陵的形象?
(三) 以“主題”為中心的綜合權衡
主題是挖掘文本的價值與意義的關鍵,在閱讀教學中,更加強調整體感悟進而較少對文本的“碎尸萬段”的分析,高考命題趨向也逐漸向整體感悟的分析靠攏,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歸根到底是思維的訓練、主題的訓練。在階段性考試中,小說《青衣》很多學生在解讀作品主題時把點歸結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如歌頌筱燕秋與貶低筱燕秋的主題,但學生很難從總體把握筱燕秋任務的悲慘命運,這源于學生對小說基礎的知識點的理解,以為所有問題都可以套用,沒有對于作品的深入挖掘,只有從總體情節、事件發展去看我們才能有所理解,其實如果學生多讀一些關于該系列的作品散文就不難理解。
參考文獻:
[1]余黨緒.整本書閱讀:讀經典·學思辨·練讀寫[J].語文學習,2017(6).
[2]余黨緒.藺相如:一個汲汲于功名的戰國公子[J].語文學習,2015(9).
作者簡介:
王天一,遼寧省大連市,大連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