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我國教育事業在不斷的發展中,教育模式以及教學課程也在不斷改革,國家在對高中數學教學標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目前,基于以往的傳統模式的影響,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中只知道一味地做題、做筆記等,不知道自主地去閱讀以及獨立思考。本文根據新課程改革,論述了閱讀學習法在高中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以及閱讀學習法在高中數學中的簡單運用,還分析了培養學生在高中數學中閱讀能力的策略和手段。
關鍵詞:高中數學;閱讀學習;應用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目前我國越來越重視基礎教育課程的教育模式,對于高中數學這門課程提出了更高的教學水準。閱讀能力在數學知識中也變得不可或缺,高中生必須要具備數學閱讀能力。在高中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閱讀數學的習慣和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和閱讀習慣的培養,不但能夠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和提升學習效率,更好地去掌握和吸收數學知識。
一、 閱讀學習法在高中數學中的應用方式
(一) 課前預習閱讀和課后鞏固閱讀
閱讀學習法在高中數學中有兩種運用方式:數學課前預習閱讀和課后鞏固閱讀。首先,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閱讀,能夠增強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在學生進行自主預習閱讀之前,老師要給學生說清楚具體預習重點內容,讓學生在預習閱讀的時候更有方向,在預習之前,老師還可以提一些讓學生可以自主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在閱讀預習中,獨立去思考問題,這樣不但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解題能力。其次,課后鞏固閱讀不但可以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消化和吸收,還能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思考與鞏固的同時,老師要在課后鞏固閱讀給予學生幫助,對于學生在閱讀中遇到不懂的問題,及時地去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才能達到課后鞏固閱讀的效果和目的性。
(二) 融會貫通的方法,深入理解知識
數學知識在課程中都是相互聯系的,不管是新知識還是舊的知識,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知識的結合,讓學生更加了解數學知識的結構,數學閱讀方法,需要學生把新舊知識聯系結合起來,去獨立思考,去理解數學知識,靈活的去運用數學知識。數學閱讀,能夠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數學問題。
(三) 反復閱讀內容法
在數學知識學習中,不僅需要學生對知識進行反復閱讀分析,作為教師,更應該反復去閱讀知識,反復地去理解數學知識內容的含義,閱讀過程中,抓住閱讀重點。這樣才能更好地去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概念,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更好地去了解知識重點,為學生更好的去閱讀知識奠定了基礎。
二、 高中數學中的閱讀法培養的策略與方法
(一) 培養高中生數學閱讀的意識
首先,老師要培養高中生數學閱讀的意識,找準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思維解題能力。學生要先開始重視數學閱讀,覺得閱讀的重要性,針對課本上的數學概念以及數學題目,多閱讀、多分析,要在閱讀里面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做題之前先閱讀題,多讀幾遍,鍛煉自己的閱讀能力。學生在進行閱讀的時候,多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數學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地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提升閱讀能力的前提是要有數學閱讀的意識。
(二) 培養高中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老師應該要培養學生對數學閱讀的興趣,只有讓學生對閱讀產生強烈的興趣,學生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數學知識含義。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根據學生性格特點以及教學教材所需要,創設問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學生進行閱讀之前,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在閱讀中獨立思考問題,學生在閱讀中,帶著好奇的心和對問題的求知欲,激發了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因此,讓學生更好地去閱讀,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 不斷加強高中生閱讀能力和習慣
閱讀學習不光是閱讀數字知識,還需要在閱讀中去思考一些數學問題,在閱讀的同時,記下自己覺得難點知識以及重點知識。老師要重點引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閱讀能力和自主閱讀的習慣,在閱讀中,讓學生大膽地去思考,去想象,去感受閱讀知識帶給學生的樂趣。在閱讀中,老師要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和學生多溝通交流閱讀感想,培養學生對數學閱讀的興趣,形成自主閱讀的習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不但能讓學生快速地掌握知識,還能達到教學目的。
三、 結束語
高中生在數學閱讀學習中,樹立良好的閱讀方式和學習習慣。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多去閱讀思考數學知識內容,閱讀過程中,抓住知識的重點,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老師在學生進行學習閱讀的時候,要多教授學生一些閱讀方法,這樣老師不僅能達到教學效果,還能增強學生的解題思維能力,好的閱讀方法,還能提升學生的解題效率。堅持數學閱讀教學,能夠讓教學成果達到一定的效果以及取得意想不到的進展。
參考文獻:
[1]張昌澤.閱讀學習法在高中數學學習中的應用[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26):162.
[2]張銘軒.高中數學學習中閱讀學習法的應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3):21.
作者簡介:
謝新華,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