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階段,學生的文化課壓力不斷增大,為了使學生在學習之余進行適當運動,需要在體育課上激起學生運動的熱情,在眾多運動項目當中,籃球運動因其諸多優點成為教師極力推薦的運動項目之一,該項運動在青少年當中受到很大的歡迎,教師也在體育課上進行積極指導,幫助學生掌握其中的方法。本文針對高中體育課上的籃球教學進行討論,希望能引發一些新的思考。
關鍵詞:籃球游戲教學;高中體育課;籃球教學;效果影響
一、 引言
籃球運動以游戲的形式起源,以籃球為主體,設定游戲范圍和目標,讓參與者利用各種方法達到目標,該項運動的進行方式較多,但是初步操作手法比較簡單,可以在學生當中推廣,達到一定的運動效果。在籃球教學中,采用游戲的方法,就是借助一種獨特的方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能夠更快地掌握方法,獨立進行籃球運動。
二、 游戲教學方式
在過去的體育課堂中,籃球教學一般需要教師進行口頭講述,然后進行示范,之后由學生進行重復練習,這樣單一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一些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沒有完全掌握方法,重復練習過程相對比較枯燥,長期積累之下,學生容易對籃球運動產生排斥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長期進行課程的訓練時,可以適當引入一些游戲方法,讓籃球教學呈現出更大的活力,提升他們對籃球運動的興趣,掌握籃球運動的方法技能。
(一) 運球環節
高中生面對巨大的應試壓力,普遍比較重視文化課程,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不足,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籃球運動上,當學習運球的過程中,存在兩種狀況,一種是學生無法準確接到籃球,明顯表現出對籃球運動的興趣不足;一種則是在運球過程中緊盯籃球,沒有掌握相應的方法,被對方隊員搶斷。對此,需要在運球過程中采用游戲方法,首先讓學生對該項運動產生興趣,然后在游戲中掌握技法,完美運球。教師可以設置接力賽,接力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球接力,使學生能夠練習運球過程中的穩定,另外,針對緊盯籃球的情況,教師可以在接力的過程中設置一些卡片,運球中需要學生抬頭關注卡片上的內容,也可以設置兩組學生進行比賽,讓學生能夠在速度和穩定性上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 傳球環節
傳球環節的練習時間比較長,這是籃球運動中技巧性較強的環節,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傳球技術過關才能保證團隊合作,對此,教師可以設置轉圈傳球的游戲,讓學生組成小組,圍成圓圈,圓圈中央的學生完成多角度接球,這樣能夠讓學生之間形成合作的狀態,在實戰中能夠更好地集體協作。
(三) 比賽環節
高中學生除了需要學習一些籃球運動中的各種技能,也需要學習一些實際比賽中的技巧,同時能夠對籃球比賽的各項規則有詳細的了解,無論是觀球賽還是打比賽都非常實用。因此,在學習方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適當的比賽環節,競賽環節能夠增加學生進行深入學習的熱情,也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測,教師可以將整個比賽過程進行拆解,根據當堂所學的知識設置比賽,讓學生將所學技術及時地應用。
三、 游戲法對籃球教學的影響
(一) 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
當教師在籃球教學中增加游戲時,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術,在不斷學習新內容的過程中,能夠持續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最理想的效果就是讓學生主動學習。在實際的教學中,一些學生對籃球運動沒有興趣,如果能夠將游戲和籃球結合起來教學,也能夠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完成對籃球運動的學習。
(二) 提升教學效率
要想完整地掌握籃球運動的各項技能,則需要進行一些枯燥的訓練,長期進行單一的訓練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的感覺,影響教學效果。因此,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特點,設置一些游戲環節,幫助學生在游戲中完成技能訓練,在有效的學習時間中達到教學標準,提升教學效率。
(三) 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籃球游戲的設置,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籃球運動,因此,游戲只是對運動的一種模擬,玩游戲的過程中,學生處于較為放松的狀態,學習氛圍良好,則更容易讓學生完成訓練任務。
(四) 針對性較強
籃球運動中的各項訓練任務難度不同,需要的時間也不同,因此,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設置相應的游戲環節,進行針對性訓練,既可以減輕教學任務,也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知識盲點,對于已經掌握的要點不需要重復學習,避免了反復學習造成的排斥心理。
(五) 場地問題的有效解決
一般來說,學校中的班級很多,有時候會產生多個班級同時進行體育課,在這種情況下,籃球場地會比較緊張,這時,教師可以利用游戲方法,進行籃球運動模擬,緩解場地緊張的情況,確保教學達到標準。
四、 結語
當前,一些學校和教師都對籃球教學進行方法上的革新,使籃球教學擁有更好的效果。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還需要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愛上籃球運動。
參考文獻:
[1]甘泉.高中體育課程中籃球教學創新探討[J].成才之路,2014(1):90.
[2]林秋香.游戲教學法在中學籃球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5):54.
作者簡介:
陳永錦,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