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西方音樂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范式改革實踐的探討,筆者從西方音樂史教學現狀、多元文化的加入、學生音樂審美培養、以及教學效果的檢查等方面,對“西方音樂史”教學改革進行了綜合探討,以期能夠改善教學面貌,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西方音樂史”;多元文化;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西方音樂史”作為專業必修課,向音樂學習者提供史實支撐資料,引導學習者掌握西方古典音樂風格變化、音樂體裁發展和作曲家創作等方向,在音樂類專業課程中占有重要的學科地位。筆者通過分析實際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探索西方音樂史課程所具有的改革潛力和實施意義,以達到優化“西方音樂史”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現狀及培養目標
西方古典音樂是一個門檻較高的專業基礎課,在前期音樂教育中,除卻專業技藝的練習以外,大部分學生對西方音樂知識儲備較低,缺乏西方藝術文化鋪墊和認知。高校專業老師時常批評學生在音樂表達缺乏深度和思想性,被迫將音樂學習過程變成流于表面的模仿訓練,這些都是缺乏西方音樂、西方文化學習的表現。
與之相對的是,高校學生在面對西方古典音樂這一時間跨度大、音樂語匯抽象、缺乏實操性的課程時,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老師的知識引導能力都深具挑戰,許多學生認為“練好專業”就是學習西方音樂的最佳途徑,對于史論課缺乏興趣和專注力;部分學生在期末考試時,將知識點囫圇吞下,應付完考試之后,便不再將西方音樂史中的知識用在音樂實踐和表演中;一部分學生不知道怎么樣將所學的西方音樂史知識學以致用,并認為西方音樂史課程的學習沒有實際意義。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面對教學內容復雜、教學時間較短、考察方式單一等問題,這些也影響了學生學習西方音樂史課程的積極性。在傳統的西方音樂史教學中,教學內容涉及的范圍大、跨越時間長。以本校《西方音樂史》課程為例,學生需要在一個學期內完成從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到二十世紀現代派音樂的學習,每節課都有大量的的內容和知識點需要掌握和記憶。在課程內容方面,西方音樂史教學內容有相當一部分屬于早期音樂,例如中世紀時期的復調音樂,學生就需要學習掌握復調音樂的產生、發展、傳承和式微,這部分音樂內容離現實生活較遠,音樂語素也抽象晦澀,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這個階段的音樂史實時,容易失去興趣。每個時期的音樂內容復雜甚至繁冗,本來只有通過大量聆聽音樂和實踐才能掌握的音樂風格,在面對教學課時有限和學生音樂修養有限的實際情況下,教師輸出了大量內容,學生卻難以消化,在面對大量背誦和記憶內容時,學生常會出現興趣下降和反感情緒。就教學方式而言,西方音樂史教學方式仍然比較單一,講述式教學和背誦式教學仍然是史論課的常用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興趣低下,習慣被動學習而非主動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弱。
在面對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筆者嘗試進行內容的延伸和方式的拓展,通過引入多元文化的角度,結合音樂本體的分析,綜合性審美元素的加入,嘗試改變課堂方式和考試方式等嘗試,試圖提高課堂趣味性和內容的豐富性,探索西方音樂史這一傳統基礎課程的改革實踐方法。
二、結合音樂本體分析、審美綜合體驗的多元化教學
西方音樂并非單一的藝術門類,通過學習西方音樂史,學生可以掌握完整的西方音樂歷史變遷脈絡,形成基本的西方音樂審美概念。通過對音樂文本和歷史材料的分析,可以析出作品中所折射出來的社會心態、美學觀點、創新的藝術創作手法。通過對比和引證姊妹藝術門類如同時期繪畫、雕塑、建筑、文學、詩歌、服飾、生活方式等,音樂的風格變遷和歷史脈絡會更清晰也更實體化。筆者通過從西方文明的角度上解析西方音樂,嘗試解決西方音樂史論課所遇見的教學困惑。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強調音樂與其他學科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對西方音樂史形成縱向的認識。在教授古典樂派的歌劇觀念和交響思維時,須向學生講述啟蒙運動所帶來的思想解放以及對理性的崇拜,自然科學、倫理學、哲學、文學、教育學等多種學科狂飆突進和快速發展,也是偉大的交響曲、完善的奏鳴曲誕生的源泉,這是古典主義的真正起始點;在學習李斯特及交響詩這一浪漫主義代表性作曲家和藝術創作體裁時,學生需要先通過學習當時的文學和詩歌,才能領會李斯特“將詩歌的屬性納入音樂領地的天才行為”;在學習以德彪西為代表的印象派音樂時,學生通過觀賞同時期的印象派畫作,畫家莫奈的《睡蓮》,領會當時試圖定格瞬間的聲、光、影、色之美的嘗試,在聆聽印象派音樂作品時才會有“音—畫”結合的生動印象。
在教學西音史過程中,可以嘗試將各時期的“音樂話題”(Music Topics)形成思考鏈條,從而使學生形成橫向比較意識。探索西方音樂話題的內容和范疇因為其自身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變得難以展開,總體說來,西方音樂的音樂表現的實質可以分為具象話題和抽象話題。通過強調音樂形象和音樂與匯中有針對性的指向性,讓學生形成鮮明的記憶,在學習每個時期時,引導學生將音樂語匯與文化現象相結合,例如在課堂上,筆者嘗試強調“田園”這一概念,在不同時期的音樂學習課程中,會在課堂上穿插田園這一詞匯的含義變遷和音樂形象的改變,進行強調和比較。將音樂編織成縱向線條,學生也有了可依靠的學習坐標,以時間為軸,以音樂形象為坐標,引導學生去探索和追求西方音樂的內核。
“每個時代都有三重因素,衰亡的過去、興盛的現在和充滿希望的將來。”如同保羅·亨利·朗所言,如果忽略思想和觀念,學習者所得到的畫面和印象是支離破碎的。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過程中,審美教育是不可忽視的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立足點。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所有人獲得審美體驗的能力,加強對美的感受力,并在學生的藝術實踐過程中,提升實踐能力和專業水平。
三、教學效果檢驗的再思考
“西方音樂史”作為音樂藝術院校和高校音樂院系的基礎必修課程,在音樂課程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希望通過前文所述的探索和實踐,改革“西方音樂史”的課程教學范式,真正提高課程質量和趣味。在前期的探索中,筆者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反復思考和求證,耗費大量時間的重新整理課程綱要及教學重難點,深化經典的知識,引入新鮮的音樂范例,逐漸形成對內容的精簡化、趣味化的取向。試圖靈活調整課堂方式,提高小組討論、合作演奏、即興演講等環節的重要性,最終促進學生學習西方音樂史的熱情。最終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改革的成果體現,應該落實在考核方法和考核成效中。如何核量改革前后的效果差異,并進行多方面的綜合性比較是需要進行實際考察的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西方音樂史理論知識后,學生是否可以將西方音樂史中所學的知識用在實踐中,形成縱向深入思考和橫向比較能力,在演奏中進行反思和質疑。教師通過運用有效合理的教學手段,真正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該課程的知識真正轉化為學生的能力,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有待于西方音樂史教師和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卡爾·達爾豪斯.音樂美學觀念史論引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
[2]保羅·亨利·朗.西方音樂文明中的音樂[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錢仁康.歐洲音樂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唐納德·杰·格勞特.西方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宋亭亭(1990—),女,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音樂美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