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蘭
摘要:廣西百色右江地區的端午吉祥物麼乜在大眾傳播過程中經過造型、工藝生產上的一系列改良,在傳媒報刊的報道、政府部門的助推下,發生了從造型材料到內涵意義上的變化,從2005年到2019年間,走出地區,甚至國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新生的典型,麼乜如何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同時重新融入社會大眾生活,在審美形態和價值上的演變值得探究。
關鍵詞:麼乜;審美;現代性
廣西百色右江地區的端午吉祥物麼乜作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壯民族歷史文化的結晶,不僅凝聚了民族智慧,還顯示了民族的審美能力、審美趣味、審美觀念、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但由于現代工業和生或方式的轉變,這些傳統工藝的傳承面臨著傳承人減少、手工與現代批量生產之間的矛盾等問題與挑戰。
一、關于麼乜的相關研究
對麼乜的相關研究,新聞報道比學術研究要早,從新聞報道中可以發現麼乜的傳播軌跡,從相關學術研究中可以看到麼乜更為詳細的人文社科相關研究。期刊報紙對麼乜的報道從2010年的地區報紙開始,而相關研究則是從2012年開始,國外的相關研究幾乎沒有,國內外研究有明顯落差。
(一)麼乜的“江湖傳說”
麼乜是廣西百色特有的民間手工藝品,是端午節的吉祥物,具體形成時間及來源缺乏相關的文獻記載,新中國成立后的資料種顯示麼乜最早是觀音廟里的出家人在端午期間免費向民眾發放,20世紀60年代左右,觀音堂被拆毀,麼乜淡出人們的生活,直到21世紀之后的端午文化節上,麼乜作為百色壯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角色重回人們的生活與視線中。作為廣西一個較新的非遺研究點,根據可考資料,最早對麼乜進行公開報道的是2010年地區報紙《右江日報》的綜合新聞版塊,記者黃顯標報道了麼乜出現在端午龍舟文化節上的麼乜,通過采訪發現麼乜文化價值的韋晶、麼乜的制作者釋乾心,報道他們如何努力將麼乜帶到端午龍舟節上來,呼吁麼乜需要傳承,麼乜以大眾傳媒傳播的方式出現在公眾面前。以此為開端,配合文化建設的需要,麼乜開始成了地區報紙的端午版塊座上客,以城市地區《右江日報》為開端,接著被《南國早報》《廣西日報》《中國藝術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媒體影響力帶動了麼乜的傳播力和曝光增加,進入了更多公眾的視線。在公開的媒體報道中,麼乜從免費發放、乏人問津、無專利商標,到被重視、被正式列入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用料更高級、造型更新穎、美觀,傳播更廣,受眾更多,甚至發展成當地的脫貧攻堅產業,吸引學者的注意。
(二)麼乜的麼乜的制作研究
周小琴對麼乜制作技藝變遷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進行了研究,認同并發現“傳統工藝在歷史進程中必將被革新,麼乜也不例外,一些人思考著如何將之適應社會的發展,在‘五妹麼乜手工作坊里,我看到了雙人抱珠的造型,被稱為‘喜相逢,還有一大一小雙人抱珠的造型,美其名曰‘母子同心”等的創新發現;陳鳳梅等學者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發現了百色右江麼乜與廣西另外一個地區上林三里鎮(稱河渡公)類似人抱珠的端午吉祥物就兩者制作工藝異同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發現了麼乜跟河渡公“裝飾物的制作都與制作者的喜好、審美及民眾需求有關,兩者外形上的‘人抱珠形象則與兩地傳說的內容及祖先信仰崇拜相關”的相同之處外,麼乜的制作在創新上更加趨向于本地的民俗特色,“‘麼乜中的中草藥種類多于‘河渡公,這與百色靖西‘藥市有很大的相關性”“‘麼乜布料上多繡制的圖案可能與百色人擅長繡制‘繡球工藝有關”。
(三)麼乜的歷史文化研究研究
對于麼乜的歷史文化,均來自傳承人和民間口述史,目前還未發現碑文和書籍的記錄,但公認的出現時間大致推斷是明清以后成為一種習俗流傳下來,體現了“壯族民間祖先崇拜的文化”。
最早對麼乜做研究并有論作的周小琴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從麼乜的生產性保護、發展以及技藝的傳承與變遷等問題上進行探究,在2012年得出麼乜在壯族民間現代化進程中“工藝仍以文化再生產的形式進行傳承和發展。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給麼乜帶來了新的生存語境”;張正元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傳承可以通過不同的文化形式進行傳播和傳承,其通過文獻研究、田野調查、定量分析等方式,對麼乜的造物思想、審美精神及意蘊從文化人類學、藝術學、心理學、考古學、圖形學、美學、社會學等多元文化視域的角度進行了探析,并在將研究成果運用到了現代插畫教學中,“通過現代教學插畫設計創意、創新思維模式的延伸,設計出更有意義的現代插畫教學作品”;薛云則借用麼乜造型在夾砂陶的文創產品設計中進行參考,對麼乜進行精神審美文化的再創造。
二、審美的相關研究
審美包含美的客體和能接受它的主體,兩者缺一不可?!懊赖纳捎匈囉诳陀^事物自身的物質和內涵,但僅有此還不夠,還必須有感受和欣賞美的事物和主體,即人”。審美的研究集中在客體上主要是審美形式和內涵,前者是可見的,后者是主體賦予的,兩者相互作用推動人類審美發展。
(一)美的研究
關于美的認識,我國的先賢以“大音稀聲”“和諧之美”以及“盡善盡美”等進行了自我的審美認知表達,并在李澤厚的書中以審美形態以及意識的變遷組成了一個美的歷程。
美是客觀存在的,法國著名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說過的“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黑格爾把美分為自然美和藝術美,這兩種美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自然美是直觀可見,藝術美是更高境界的心靈美感,藝術美“訴之于感覺、情感、知覺和想象的”,讓我們看到美的存在是因人而異的,是客觀的存在也是抽象的概念,“以前的美學家總執著于美的本質,在客體與主體,存在與意識、唯物與唯心等二元思維之下引發美學爭論,但是近些年來,美學家們已經放棄了對美的本質的界定和爭論,進而從各自的視角切入不同美學現象的分析,豐富了美的意蘊”。
(二)審美意識的研究
審美意識作為人類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審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任何脫離了審美意識的審美研究都是耍流氓。馬克思勞動創造美的論斷將美和人類實踐結合起來,突破了康德在美的分析中,關于審美功能或認定審美意識的特殊性做出了論述,即審美的無功利性、無概念性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以及無目的性的綜合目的性等論斷,將“美就是生活”勾到了當今胡鵬林提到“美就是美,我們無法用科學的真偽、人文的善惡來衡量美的程度,也無法用美之藝術品的價值來判定其美之高下。”
(三)現代審美
審美離不開時代的生活和環境的影響,現代審美同理,在現代社會環境中人們所形成的對美的基本認識和看法,以及由此指導下的審美意識、審美趣味、審美心理特征等構成。人類超越了自然,又在自身的發展中力圖使自己在高級的層次上回歸于自然,達到“天人合一”“自在自為”的境界,人與自我、社會、自然處在一種和諧之美中,即是現代人的“生態意識”“全球意識”和“人類意識”,也是現代人的“心態意識”“價值意識”和“審美意識”。
三、麼乜傳播的審美相關研究
麼乜傳播偶讀審美相關研究做得比較多的是張正元,他對于麼乜的審美精神研究,審美學界一直在路上,并延伸出了種類繁多的審美思想,對于麼乜的審美研究。大眾文化是現代社會大眾社會生活形成的文化特征具有生產性、社會性以及自然性等特征。
在相關麼乜的審美相關研究中,周小琴提到了麼乜在圖案形式上的“節奏美”造型上“功能性美學”;張正元從麼乜的造物、創物和用物過程中反映的民眾審美情趣,關于人與自然和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思考和藝術表達。但均未曾涉及麼乜在傳播中經過各種比賽、各種創新設計后做出的現代審美創新研究。
四、研究述評與創新
對于麼乜相關研究成果中,大都聚焦在各自的習俗、生產、傳承與發展以及文化內涵上,關于麼乜在社會生產、傳播過程中關于人的審美演變的探究較少。雖然麼乜2019年作為民俗作品出過國,在美國州大學的民俗學論壇上亮過像,但也許是麼乜出現在公眾視線中的時間太短還未能引起重視的原因,其相關的研究在國外還沒有論著發表,而審美這一概念比較抽象,國內的學者在概念上尚且存在分歧,自成幾派,關乎麼乜在傳播上與審美相關的研究均為泛點,未能結合現代人的“生態意識”、“全球意識”和“人類意識”,等方面進行關于審美的系統研究。麼乜作為一種廣西壯族地區的民間工藝品,從一度失傳的境況發展到進入公眾視線,成為大眾吉祥飾品,甚至走出國門,其傳播的成功經歷除了政府以及制作者等相關人員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作品自身的審美客體在主體的影響下,做出的迎合大眾文化的的改變,因而關于麼乜在傳播過程中審美現代性變化的研究應該擁有一席之地,不僅可以拓展麼乜的人文性,更可以在審美領域進行一個新的補充。
參考文獻:
[1]王天祥.理論與視角:遺產·藝術[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
[2]楊詠祁.審美形態通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
[3]周小琴.壯族麼乜技藝的生產性保護研究[J].百色學院學報,2017(6):105-108.
[4]周小琴.麼乜:一項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變遷[J].大眾文藝,2012(22):193.
[5]張正元.多元文化視域下壯族麼乜的精神意蘊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23):42-43.
[6]陳鳳梅,樊道智,萬輔彬.廣西壯族傳統香囊制作工藝及其文化異同初探——基于上林“渡河公”和右江“麼乜”的考察[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25(3):50-57.
[7]黃顯標.“麼乜”香囊期待保護[N].右江日報,2010-6-15.
[8]黃勻.壯族小伙子讓百色“麼乜”回歸[N].南國今報,2011-11-13.
[9]顧鳳威.美的解放 審美生活化散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10][德]黑格爾.美學[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11]胡鵬林.中國藝術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12]孫正聿.現代審美意識[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
[13]林光貴.端午佳節話“麼乜”[N].百色早報,2012-6-2.
[14]盧飛.麼乜、艾饃惹人愛[N].右江日報,2012-6-23.
[15]卓麗麗.韋笑小學徒做麼乜[N].百色早報,2016-7-23.
[16]韋明拾.“麼乜”榮獲第二屆廣西旅游商品大賽優秀獎[N].右江日報,2014-1-18.
[17]陶新妮.中外友人同堂競技學做麼乜[N].百色早報,2014-6-9.
[18].壯族“麼乜”美民間[N].百色早報,2014-6-16.
[19]韋萬忠.制作“嬤咩”迎端午[N].格爾木日報,2015-6-12.
[20]韋萬忠.制作“嬤咩”迎端午[N].今晚報,2015-6-12.
[21]韋萬忠.“麼乜”迎端午[N].中國藝術報,2015-6-12.
[22]韋萬忠.制作“嬤咩”迎端午[N].右江日報,2015-6-19.
[23]陶新妮.麼乜點綴端午帶來歡樂健康[N].百色早報,2015-6-22.
[24]李黎,黃偉雄,覃琴.右江區非遺旅游工藝品“麼乜”順利通過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N].右江日報,2015-8-10.
[25]文白毅.鵝城麼乜“變形記”[N].百色早報,2016-6-6.
[26]李磊.壯鄉“麼乜”吸睛[N].百色早報,2017-4-7.
[27]盤正雄,羅倩.端午來臨做“麼乜”[N].百色早報,2017-5-25.
[28]符慶琰,莫蕭仟,楊正練.“麼乜”傳承人 母女守初心[N].百色早報,2017-8-7.
[29]歐陽雅雯.《百色早報》小記者與“麼乜親密接觸[N].百色早報,2018-6-18.
[30]楊鎮杰.“麼乜”傳人[N].百色早報,2018-7-10.
[31]李湘平.廣西學者在美國推介壯族麼乜文化[N].廣西日報,2019-1-29.
[32]梁力升.百人繡麼乜 非遺代代傳[N].百色早報,2019-6-6.
[33]黃程桂,羅顯波.右江區:發展“麼乜”產業助力脫貧攻堅[N].右江日報,2019-11-16.
[34]薛云.夾砂陶文創產品設計——以百色“麼乜”造型設計實驗為例[J].青年時代,2019(10):37-39.
[35]廣西文化和旅游廳,城事《百色右江麼乜》《百色三坡麥編花籃》宣傳片震撼首發[EB/OL]https://mp.weixin.qq.com/s/kbawwsKfv3ggnG72Gug4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