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苗
摘要:小學美術特色校本課程的研究,有助于豐富美術課堂,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和美術知識,傳承民族文化,從而增強自身的美術修養和提高審美觀念。文章以通草畫為例,主要分析了通草畫的起源與發展,介紹了通草畫在小學美術特色校本課程中的運用,并分析其在小學美術特色課程中的運用價值。
關鍵詞:通草畫;小學美術;特色校本課程
一、通草畫的起源及其發展
通草畫是19世紀盛行于廣州的一種外銷水彩畫,因其流行于廣州嶺南地區,常被稱為“廣府通草畫”。在藝術表現手法上結合了西方的透視繪畫技法和水彩畫技法,作品多描繪的是清末的社會生活,繪畫內容大多展示了當時中國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等,是采用西方的繪畫技法和以中國社會生活為題材相結合創作的作品,體現了其中西文化結合的特性。
在16世紀開始,外國商人逐漸開始進入珠三角從事貿易的工作,廣州作為清政府一個開放的通商口岸,具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廣州十三行是一個對外貿易的牙行,也漸漸成了全國對外貿易的中心地,其從清中期就有販賣通草畫的商業店鋪,許多的外國商人、傳教士、船員、旅行者等看到帶有中國風情的通草畫都非常喜歡,他們會在畫行和商鋪購買畫作用于贈送親朋好友,使得通草畫也變得非常的暢銷。但到了十九世紀末期,由于照相機普及開來,通草畫受到了強烈的沖擊,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二、通草畫在小學美術特色校本課程的運用
在以前的美術教學課堂中,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美術教材,學生能夠學到的美術知識比較有限,小學學生具有活躍的思維能力,這都會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教學資源的選擇上更加應該走進生活。通草畫作為地方傳統美術資源,對小學美術特色校本課程的研究非常具有意義。
(一)在內容與題材上的運用
在內容與題材的運用上,通草畫的內容豐富多彩,主要是記錄了當時社會生產生活、民俗節慶等社會生活題材,反映了清末社會生活的場景,可以劃分分為生產生活類、刑罰類、歷史故事類等,細分又可分為線描類、園林景觀類、港口風光類、人物形象類、動植物類、絲綢制作類、農活類、茶葉生產類、市井生活類等。通草畫題材的寫實性和敘事性強,直觀的描繪了以當時的社會生活題材為背景的宮廷生活和市井生活,在畫紙上描繪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小學學生通過對通草畫的學習能夠了解到作品背后的故事和當時的社會狀況。
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上可以用故事的方式為學生講授教學內容,在題材的選擇上可以與時俱進,不用再臨摹或者描繪以前的社會背景題材,可以選擇與當下日常生活較為貼切的主題讓學生進行創作,發散學生思維,尋找創作題材,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傳統民間美術資源走進小學美術特色校本課程當中,豐富小學美術課堂內容。
(二)在構圖與形式上的運用
在構圖與形式的運用上,通草畫在構圖上多采用平視和俯視的角度,形式有豎構圖和橫構圖,畫面的組成方式可分為單人類、組合類和場景類。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構圖方式,嘗試用多角度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如除了可以采用平視和俯視外,還可以使用仰視、特寫等創作畫面。構圖的形式除了有傳統的豎構圖和橫構圖,還可以借鑒書畫創作的構圖形式,如采用圓形構圖、扇形構圖、鏡面形構圖等,讓學生根據構思選擇適合的構圖形式,不限制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傳統美術特色課程時的主觀能動性,這對小學美術特色校本課程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三)在色彩與技法上的運用
在色彩與技法的運用上,通草畫在人物及畫面所表達的主題內容上所采用的色彩都是比較濃艷,畫面的背景基本上是采用淡灰色調,用寫實的技法,以西方繪畫作為原理,描繪了清末當時中國社會的民風民俗。由于傳統的通草畫作品的色彩鮮艷,吸引力強,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師在教學上可以引導學生感知色彩魅力,通過畫面研究,讓學生了解色彩的相關知識,并分析其在畫面中運用到了哪些色彩知識,增強學生對色彩的理解。如畫面中的色彩冷暖關系、同類色的運用、色彩在明暗中的運用、畫面中的主色調等,讓學生感受畫面中的色彩運用,從而運用在自身創作的畫面當中,這對學生的色彩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四)在材料與工具上的運用
在材料與工具的運用上,通草畫的材料具有特殊性,其所采用的紙張,并非當時外國人所說的“米紙”,也不是現代工藝制作的紙張,而是采用2-3年樹齡的脫通木樹莖芯髓,在熟練的工人和師傅的操作下,用鋒利的刀具經過“卷一片一切”的操作方法切成單張的通草片,其不具有紙張的特性[1]。由于在繪畫顏料的使用上,傳統的通草畫都是采用國外引進的礦物質顏料,由于紙張的特性,當時顏料在繪制時會滲透草紙內部,形成一個氣孔。教師在進行通草畫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了解通草畫紙張的制作過程,及其具有的特性,在顏料的選擇上可以使用水粉顏料、中國畫顏料、丙烯顏等彩色顏料供學生選擇。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繪畫工具進行創作研究。通過教育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通草畫在小學特色美術校本課程中的運用價值
(一)豐富美術課堂,傳承民族文化
小學美術特色課程的研究應用是豐富美術課堂的一種重要的方式。地方傳統美術資源走進課堂,讓更多的人關注到地方的傳統文化,積極挖掘傳統文化的教學素材,豐富了美術課堂教學的內容,使得美術課堂教學資源更加的豐富,這對激發學生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2]。
通草畫作為民間美術資源,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把其作為校本課程進行研究,應該充分挖掘其內涵,選擇適合學生的繪畫創作內容,開展通草畫的學習與創作,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美術資源,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美術資源與美術教育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創作的作品中體現出豐富的傳統美術內容,讓地方傳統美術資源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既培養了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又傳承和發揚了民族傳統文化。
(二)增強審美意識,提高美術鑒賞能力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國內,具有很多重要的民間美術資源,學生通過學習可以了解到傳統美術資源的文化內涵,從而在美術創作過程中把其運用到畫面,既增強了學生的創作能力又傳承了傳統文化。
通草畫有著豐富的內容題材、形式各樣的構圖、豐富多彩的顏色,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進行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展示給學生學習并引導學生主動分析繪畫作品,這對學生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的提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選擇地吸收較好的美術資源,豐富自身的思維能力,提高自身的審美觀念。
(三)拓寬知識視野,培養學生興趣
在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中,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運用,讓更多的地方傳統美術資源走進美術課堂,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拓展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傳統地方特色文化歷經多年仍能保存下來,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值得深入學習。
把通草畫引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讓學生了解地方傳統美術資源,知道其發展的歷史并學習其創作技巧,讓鄉土“美育”真正進入到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感受到地方傳統特色文化的魅力,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濃厚學習興趣,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四、小結
通草畫是中西繪畫技法相結合的產物,其豐富多彩的內容題材、畫面構成的多樣化、絢麗多姿的色彩、特殊的紙張材料都非常適合美術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師應該繼續以教育推進通草畫的課程實施,把傳承通草文化教育活動納入教育教學常態工作[3]。教師在將通草畫引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從通草畫繪畫過程中,從題材選擇、構圖形式、色彩搭配和材料技法的運用等選擇不同的組合形式,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新的美術體驗,充分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和創新思維能力,使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和文化內涵,有效激發學生對學習通草畫的興趣和愛好,最終,這些地方的傳統美術將得到更大的發展和更好的傳承研究,對增強小學學校的美育工作產生了巨大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鄭洪明,牛加明.通草水彩畫的材料技法研究與創新[J].藝術科技,2018,31(7):76,166.
[2]蔡欣欣.民族傳統文化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9(11):154.
[3]蘇昕.“非遺”通草畫在普通中小學的實施推進[J].課程教學研究,2017(07):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