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解決中小學書法教學中關于文化理解的問題,將碑拓這一中國非遺文化傳承技藝融入書法教學,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親身感受到中國傳統技藝和文化的精妙之處具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本文就碑拓融入中小學書法教學進行探討和研究,能夠切實提高中小學書法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碑拓;書法教學;文化理解;體驗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特別是對于中小學學生而言,書法課程中如何更好地提升學生對書法文化的理解是當代中小學教育中備受關注的問題;同時對于教師而言,探究書法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我校擁有 “書法碑林”獨特的教學資源,從而為探究碑拓在中小學書法教學中的實踐意義提供條件。
一、碑拓與書法的傳承關系
碑拓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很多書法字帖源于石刻碑文,碑拓藝術與中小學生學習書法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學習書法必須要臨帖,帖又分為紙本墨跡與碑拓本,其中兩者又有不可分離的傳承聯系。碑拓,是用宣紙、墨汁、拓包等工具,把碑刻上的圖像文字拓印下來,保留原碑的書法風格、特點,供后人臨寫、學習。碑刻是漢字得以流傳的重要媒介,拓片是書法得以再現的主要形式,而碑拓又是把碑刻轉化為拓片的環節。所以這種聯系又是人們通過這種堅硬、性質穩定的石材,保存了古代書法作品,又通過紙的拓印,再現了古代書法,使書法走進了學校,走進了大眾生活,走進了尋常百姓家。由此可見,書法碑刻、拓片,在傳承經典文化、發揚民族文化的今天,功不可沒。
二、碑拓課程
該課程主要是通過讓學生體驗碑拓別具特色的制作過程:選碑、量紙、浸紙、踩紙、上紙、拓墨、揭取、裝裱等環節,并在此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入碑刻“刀法”與書法中“筆法”的造型特點進行對比講解,從而解決學生書法課程中的“筆法”造型問題。特別是,小學書法教學中注重對字體結構和用筆方式的講解,而中學書法課程更注重學生對書法藝術鑒賞能力的提升,通過碑拓實踐與碑林展示能夠更好地完成實踐性與審美性雙重教學目標。
在書法課程教學中,融入拓片制作這一實踐內容,具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學生所得:通過碑拓課程的開設,學生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動手實踐操作,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也了解了“碑文”背后的故事,從而在腦海中形成書法的發展脈絡。在了解碑拓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同時,切身感受拓片藝術之美,這將更好地為學習書法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學校所得:碑拓課程完善了我校中小學書法教學課程體系,同時在學校也建立了“碑拓藝術傳承坊”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小組,從而制定了可實施性教學大綱,完善了校本課內容設置,編寫出符合我校的校本課程教材,提升了我校校本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和適應性,真正的促進了我校的中小學書法教育發展。
(三)教學有效性心得:到目前為止,碑拓課程開設了6期,相比較之前的傳統書法課程,學生在進行碑拓體驗之后,學習書法的興趣明顯提高。通過碑拓課程,學生在實踐之中感受書法悠久的文化氛圍,從制作歷朝歷代書法名人名作拓本,再到書法拓本臨摹,這一系列傳承聯系,增強學生追根溯源的思維脈絡,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情感投入,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翻閱查看有關史料,增強民族自豪感,傳承中華書法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升文化自信。
最后,為學生提供成果展示的平臺同樣重要。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將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符合我校“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使孩子的人格得以構建,個性得到尊重,興趣得到滿足,特長得到發展”的辦學理念。通過校園文化藝術節、校園臨碑書法大賽、校園文化建設作品展示、校內外各類藝術比賽參展、校園開放日等豐富多彩的藝術主題活動,進行學生學習成果展示,充分營造學校良好的育人環境和傳統文化積淀,從而提升師生校園文化生活的幸福感。
三、小結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發布,提高了美育在整個教育系統的地位,要求全國各省份地區,增強美育育人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促進全國美育改革與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新時代美育成為國家戰略,我們正在進入新美育時代。從國家層面,挖掘本土教育資源,探索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每一位美育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校園書法碑林的這種文化形式在全國各中小學少有,中小學書法教學形式單一,缺少課程的豐富性和實踐形式多樣性,通過對碑拓融入中小學書法教學進行探討和研究,能夠切實提高中小學書法教學的有效性和多樣性。因此,開發本土教學資源,能夠很好地將學生的實際生活與課本結合起來,使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情感認知真正的貼近自己的生活,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提高美術教學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仲威.碑帖鑒定概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尹少淳.核心素養大家談[J].課程研究者之聲,2019(2):110-136.
作者簡介:查赟德(1984.09.10),男,漢族,籍貫甘肅,碩士研究生,職稱為二級教師,青海省西寧市第二十一中學,研究方向為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