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蘇娟 蘇延菊
摘要:“多感官體驗式學習”強調的就是多個感官的調動和學生對于音樂本身的體驗。這一教學方式針對目前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教師主導、注重學唱的基本現狀,從綜合傳統音樂教學的感官體驗、增強學生肢體的感官體驗、加強學生大腦的感官體驗三方面闡述“多感官體驗式學習”的有效實踐運用策略。
關鍵詞:多感官;體驗式學習;小學低段;音樂教學
感受與體驗,是音樂學習活動中極為重要的活動,也是引導音樂學習興趣產生、學習活動深入化的關鍵。然而從目前的小學低段音樂學習活動中可以看出,家長、教師都會將學習歌曲演唱、唱好一首歌曲作為音樂教學的唯一目標來看待,新課標要求的“音樂審美”“音樂創造”等目標都被忽略。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重視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感受、體驗,并引導學生在感受、體驗活動中獲得音樂欣賞上升華的教學方法亟待出現。
“多感官”就是積極調動學生視覺、聽覺、動作等多方面的感官能力,使得教學更具感官體驗。而“體驗式”指學生在學習時能夠獲得更多感受的機會,而并非“填鴨式”的理論教學。在這一定義之下,“多感官體驗式學習”在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有效運用策略呈現如下:
一、綜合眼口耳感官體驗,增強音樂學習樂趣
眼、口、耳是小學音樂教學中調動得最為基礎的感官元素,實施“多感官體驗式學習”需要深化眼、口、耳綜合體驗,通過感官的疊加調動來增強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趣味性感受。傳統的音樂教唱學習,學生需要看、聽、學,然后再通過口表達出來,這一過程并不是完全連貫的,而在新的學習方式下,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活動的調整來減少三方感官互動配合的時間,來增強音樂學習的吸引力。例如,在學唱過程當中,為了增加學生對于歌曲的熟悉度,同時增強學習活動的趣味性,教師讓學生圍成一個圈并隨機讓某一個學生先開始唱一首歌,可能唱了幾句,教師再隨機手指下一位學生接著唱。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不僅自己需要跟上節奏進行小聲歌唱,還要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聽教師的指令,三種感官的疊加運用,將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教學領域,也鍛煉了學生對于音樂的敏感性,更使得學生感受到了音樂本身就是一項團體共同參與的藝術活動的特點,引導其更有效的融入音樂,感受音樂。
二、加強學生肢體感官體驗,增強音樂學習互動
音樂來源于生活,也就是來源于人與人、人與樂曲或物體之間的互動。為了讓低年級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音樂中節奏、力度以及歌曲表達的輕重緩急的感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疊加學生肢體感官體驗的方式實現學習中的互動,同時幫助低年級小學生進一步理解音樂中的各種色彩。具體的教學方法也多種多樣,例如,在節奏教學過程當中,會讓小學生通過用手、腳打拍子的方式來進行歌曲的應和;在欣賞音樂的時候,會讓學生們圍成圈,讓前一名學生輕輕拍打后一位學生手背的方式,來顯示學生對于音樂情緒的體驗;在欣賞進行曲、體育相關音樂的時候,則讓學生們站到講臺上,隨著音樂的節奏邁開步子走一走感受一下曲風;有的學生學習過街舞、民族舞等舞蹈,音樂教師則可以利用舞蹈配合音樂的方式,讓學生非常直觀地感受到音樂中各種情緒的表達。通過這種讓學生的肢體“動”起來的方式,能夠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當中的韻律,也為學生未來在與音樂有關的舞蹈、運動等方面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三、加強學生大腦感官體驗,深化音樂學習意義
大腦也是感官的一部分,而大腦的感官體驗不僅僅是最為絢爛的,對于音樂的學習來說,也是最為有意義的。通過通感的表達,學生能夠在腦海里逐步形成與音樂有關的畫面,并且深化對于音樂的感受,增強對于音樂本身內涵的積極表達。在小學低年級教學活動當中,教師需要積極開發學生的大腦,將音樂所表現出的畫面、帶來的情緒介紹給學生,讓學生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去感受、去想象,再通過自己的語言甚至是繪畫等多種方式表達出來,形成對于音樂的更深層次的體驗。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訓練中之后,要做到教師可以播放一段音樂、歌曲,學生就能夠自己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定的景象,或者能夠感受到音樂表達的相應情緒,形成一定的共鳴。再通過課堂討論的形式,教師與學生對于音樂的審美能力逐步達到一致,這也就達到了新課標關于音樂審美的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多感官體驗式學習”要彰顯多感官的特點,將學生的各類感官都有效的調動起來,再通過沉浸式的、具有方法指引的體驗式學習的開展,讓學生真正成為音樂課程的主人,真正有時間去聆聽、思考、互動、表達,這樣才能夠真正地給予學生以音樂欣賞、感受表達的機會,讓音樂的美好早早地融入小學生的心田中,綻放出更為美麗的藝術欣賞之花。
參考文獻:
[1]劉祎.新體系背景下小學音樂綜合課初探[J].新課程,2019(22):59.
[2]曾彥.從“體驗”走向“應用”——小學音樂綜合課深度體驗式學習的設計與探索[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8(1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