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增仙
摘要:不同風格的電影抓住政策紅利和市場需求,關注生活、關注人性,尤其關注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內容成了諸多類型電影著力表現的主題。針對“現代家庭教育題材”的風格電影中的呈現,許多影片融入了現代親子關系、家校關系的思考,最終導向終極的家庭價值觀,即“愛、理解、庇護和保護”。教育方面的內容在這些風格化的影片將作為明線或蘊含在故事主線下的暗線,都給作品帶來了更多的內核和更多的受眾群體,使得作品達到思想性、藝術性和市場性三性合一。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電影;葉問4; 哪吒;銀河補習班
2018年12月起,電影劃歸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各級宣傳部門全面管理,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的同時,電影的意識形態價值和意義得到普遍強化,在政策環境和市場規律的雙輪驅動下,現實題材的電影更是抓住政策紅利和市場需求,表現尤為突出,關注生活、關注人性,尤其關注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內容成了諸多類型電影著力表現的主題。家庭教育現代化正在經歷一個傳統大家庭到現代家庭的過程融合與嬗變過程,家庭教育呈現的問題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其核心在于對于教育現狀準確認識和反映。針對“現代家庭教育題材”的風格電影中的呈現,許多影片融入了現代親子關系、家校關系的思考,最終導向終極的家庭價值觀,即“愛、理解、庇護和保護”。對于已為人父并曾經從事過學校教育的電影工作者,我認為“現代親子教育內容”在不同類型電影中的意義深遠,無論是動畫片、武打片、劇情片等多部風格化鮮明的電影的亮點都指向了教育這個題材,通過親子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等表述向教育改革拋了磚、伸了橄欖枝,把人們引入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這些風格化的影片將此作為明線或蘊含在故事主線下的暗線,都給作品帶來了更多的內核和更多的受眾群體,使得作品達到思想性、藝術性和市場性三性合一。下面我就列舉幾個實例:
一、《葉問4》:詠春拳里揮灑著家庭教育的暖暖春風
《葉問4》傳遞的是中國雖是隱忍的民族,但是有血腥有筋骨的,不管對方是誰,人若犯我我必十倍以還之!打戲中的一個打十個的快拳連續,依舊驚艷。作為功夫武俠類型片,卻用不少篇幅來敘述父與子兩代人的矛盾,表明編導有意在這部類型片中雜糅了家庭倫理特別是“家庭教育”的敘事因素,劇貫穿全集,葉問父子的親子教育劇情更是讓人倍感情真意切。影片著重于葉問晚年時期的身體狀況與精神狀態開始細致描繪,更多時候是一個市井男人的生活模樣,一個宗師背后的普通人生活,卸掉了名人的外殼,里面全是對家庭的責任感與危機感,對自己的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兒子葉正始終放不下心,缺少了愛妻張永成作為緩沖,父子的沖突因此愈演愈烈,葉問去美國幫葉正找學校,想強制性送兒子出國讀書,影片多次出現葉問從美國打遠洋電話而葉正拒絕接聽的鏡頭,準確地渲染了葉問面對正處青春期的兒子叛逆行為的無奈與苦悶,這種焦慮也存在于舊金山中華總會的會長萬宗華和他的女兒萬若男父女關系中。敘事過程中,葉問以己父子關系和萬宗華父女的關系互為鏡,逐漸改變了自己的管教方式,開始站在葉正的角度去感受對方,而葉正也意識到父親的良苦用心,兩人終于冰釋前嫌,這條線的情節與轉變非常自然,感動緩緩滲透,葉問與兒子之間的矛盾關系,折射的其實就是在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對傳統文化矛盾與焦慮的復雜心態。給觀眾在影片表現家國情懷的滿腔熱血中,體會到了家庭關系的溫潤和親切,影片也最終獲得廣泛好評。
二、《哪吒》:顛覆傳統的形象演繹家校教育的成功合力
動漫電影《哪吒》引發了全民觀影熱潮,最終以高達50.01億元的票房成績問鼎2019年度票房冠軍,居中國影史票房第二,成為國產動畫電影的里程碑之作,專家分析“產生上述效應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國內動漫市場培育趨于成熟,觀眾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二是在中國神話基礎上做了貼合時代語境的改編,體現了中國動漫電影少有的高超敘事能力。三是嚴肅幽默的均衡表達和節奏的成熟處理,增強了影片的可看性。”更關鍵的是電影深刻地展示了家庭教育之道,尤其是針對“熊孩子”的教育經。對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李婧夫婦和師父太乙真人等等均都能夠引起觀眾共鳴和認可,一邊是事業有成、感情內斂的父親李靖愛孩子不惜舍身救子,工作繁忙、盡力陪伴的母親殷夫人不因為是熊孩子或有缺陷而放棄,其實都是現代父母的翻版;一邊是學校教育重要性,要接納孩子的天性,然后因勢利導。影片反復強調了家校教育的規則和邊界意識,在這種代入感和共享性的基礎上,哪吒在成長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誤會,與父母、師父這些成人代表之間的關系,從被誤解到被接納,從被規定到不認命,以及親情、友情和主體價值的認同,在細節和人物關系的層次上得到了扎實的支撐,讓熊孩子的轉變和成長具備了引發當代觀眾共鳴的力量。
三、《銀河補習班》:新式自由的教育方式打中人生的靶心
2018年,《銀河補習班》繼續撩撥著家庭教育話題,電影很好地關切了當下關于教育的現實題材,甚至通過“考上清華北大只是教育的過程”,通過馬飛的成長,適當控訴了社會黑暗面,又從馬飛父親視角,扶正和維護了中國正統的三觀。整部電影的核心價值圍繞馬飛父親對馬飛說的關于人生目標和張弓射箭的話。他認為人生就像射箭,靶心就是人為之奮斗的目標,如果人生沒有靶心,張弓射箭的過程就毫無意義。
整部電影情節的展開始終帶著對這個命題的思考,小主人公馬飛生活的變故,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人,都或明或暗抖動著關于人生奮斗終極目標的標簽。
這就引出了關于教育的話題,在劇情上分為兩條線,一條是家庭教育。馬飛父親代表了新式自由的教育方式,注重培養小孩的獨立思考能力,注重小孩對真實世界的認知,注重小孩內心的真實想法,并且用自己實際行動去引導。馬飛母親則正好相反,她代表了保守嚴苛的傳統教育方式,希望小孩接受正統的學校教育和正規補習班,自己不干涉小孩教育,只是專心經商賺錢,把小孩教育完全托付給學校和社會機構,類似于合同式教育。另一條是學校教育,教導主任代表了教育改革頑固派,把中學生往精英教育方向引導,抬高優等生地位,標榜和維護教育者個人權威,像打擊階級敵人一樣伺機打擊差生,馬飛的美女實習女班主任小高老師則溫柔善良,但是又心直口快,思想開化,代表了新興的改革派,她主張有教無類,平等對待優等生和差生。最終,誰對誰錯呢?在故事結尾,我們看到了明確答案,當馬飛憑借一己之力修好太空艙并成功返回地面時,他對滿頭白發顫顫巍巍捧著鮮花鉆出人群前來迎接他的父親說:爸爸,你的教育沒有失敗。
日前,還有許多影片都不厭其煩地注入教育元素,如《少年的你》《誰先愛上他的》《老師好》等,就不一一羅列了,筆者認為電影全力表現或融入教育題材,在不同類型電影中的意義深遠:
(一)教育題材的融入,有助于提升電影的思想性
電影向現實貼近,實現藝術的先鋒性與現實主義精神相融合,才能真正地參與到現實生活之中,才能與觀眾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彰顯社會的責任,傳遞出積極的思想和價值理念等。教育題材在影片中直接表現或隱喻在劇情中,更好地參與現實社會和對人們思想情感的積極建構,在物質豐富之后,應該給大眾以更好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將故事與人物置于更尖銳更真實的家校教育的矛盾中,在符合邏輯的價值選擇中,有助于提升電影的思想性,讓作品抵達價值觀的正確表達。
(二)教育題材的融入,有助于潤澤電影的藝術性
家庭教育內容的主體涉及孩子、父母、師長等密切關系的群體,故事推進中容易迸發更多的真實情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是長期系統的工程,無論父母是什么社會階層,基本都沒有什么超前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方面都或多或少碰到刺手地問題,但所有父母對孩子都是無私的愛,一定希望孩子懂得和自己和解,寬容自己的不足,同時堅定愛的信念,現實過程中發生的典型事例和非典型事例層出不窮,為藝術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源泉,教育題材所表現的關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往往影片為觀眾呈現真實可觸摸的畫面,關注不同層面的家校教育的復雜性和深入性,通過影視藝術的形式表現現實生活的精神層面,豐富了電影的故事性、戲劇性、藝術性。
(三)教育題材的融入,有助于增強電影的市場性
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本身涉及全年齡段,涉及教育題材的影視劇容易做到各年齡段成員情感交流,觀察中不難發現,這些涉及教育題材的電影成功都有一個特性,受眾都是面向整個家庭,即所謂的合家歡電影。它最大的優點就是受眾全年齡化,覆蓋了最多的觀眾群體,完全照顧了成年人與兒童的口味,并且,相比起其他電影,涉及教育題材的合家歡電影一定層面上保證了票房,版權壽命也最長。
涉及教育題材的此類影片成功的一般公式是:類型化創作+教育題材+強烈共情,引發現象級話題,創造現象級爆款。中國電影在產業化改革基礎上所取得的創作上的整體進步是顯而易見的,教育理念的提升依舊刻不容緩,對于電影創作和普通的家庭來說,都亟須創作出教育題材的主流電影。期待未來的電影屏幕上,更多的作品關注孩子、關注家庭、關注學校,也關注教育。
參考文獻:
[1]記者俞菀,張漫子,吳振東.新華社杭州8月5日電題:“另類”哪吒引教育反思:善待“孤獨的熊孩子”[EB/OL].https://www.sohu.com/a/331782809_26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