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以對蒲劇演變歷史進行梳理與概括為基礎,通過自身的文獻閱讀學習以及對其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提出能夠幫助蒲劇藝術在21世紀新媒體環境下發展的一些見解。
關鍵詞:歷史發展;晉南地區;多元文化;發展現狀
一、蒲劇的概述
蒲劇在山西“四大梆子”中屬于最古老的一種,同時也是中國最古老的漢族民間戲曲之一。因其流行于舜都蒲坂(今山西運城永濟)而得名“蒲州梆子”,永濟當地人通稱為“亂彈戲”(梆子腔)。蒲州梆子的音樂元素及其形式是來源于山西、陜西交界當地的民間小戲,因此也稱“山陜梆子腔”,后來因為受古老劇種的藝術影響,發展成大型梆子腔戲曲,與中路梆子(晉劇)、上黨梆子(上黨戲)和北路梆子(雁劇)合稱“四大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及陜西、河南、甘肅、青海、內蒙古、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區。
二、蒲劇的歷史發展階段
(一)萌芽階段(明朝嘉靖年間)——同蒲民間小戲
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蒲州的大慶關渡口作為古代南方絲綢以及瓷器運輸的交通要道,位于黃河中游,毗鄰山西、陜西,由于不斷往來的商業生意,許多在外地生活的商人,追求精神享受,而當時最普遍的娛樂就是看戲。因此就推動了陜西同洲和山西蒲州的民間小戲發展,進而發展成為同蒲民間小戲。
(二)興起階段(清朝嘉慶年間)——同蒲梆子
清朝嘉慶年間(公元1790—1820年),在同蒲民間小戲的基礎上加入了手持的梆子,由于梆子的加入改變了西秦腔的唱詞結構,其音樂結構與形式也發生了變化,使得小戲音樂變成了板腔體音樂結構,成了“梆子腔”,也稱之為“同蒲梆子”。
(三)盛行階段(清末民國初年)——蒲州梆子
清末民國初年(公元1900—1920年),在這一時期蒲劇的發展到達了盛行階段。這一時期蒲劇的派別劃分為了南路和中路,兩者在唱腔結構上有很大差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隨著歷史的發展,由于南路派因其過于注重文雅,不能完全表現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感而日益衰微,西路派則憑借其通俗易懂、情節激昂而日益昌盛,久而久之,兩派合并,到民國初年,也正式被稱之為蒲州梆子。
(四)衰敗階段(進入二十世紀)——蒲劇
進入二十世紀以后,蒲劇逐漸開始走下坡路,進入衰敗階段。隨著抗日戰爭結束以及改革開放的腳步,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多元文化力量逐漸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精神追求逐漸提高,民間傳統的戲曲藝術不再占有重要地位,其演出市場、班社劇團、劇目創新以及傳承培養方面都相對滯后,因此逐漸走向了消亡狀態。
三、蒲劇的生存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蒲劇的發展環境——受多元文化沖擊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文化娛樂生活方式的增多,人們選擇的范圍迅速擴大。文化生活內容已經從傳統的戲劇、戲曲向自媒體、網絡、流行音樂等娛樂生活多元化發展,出現了快手、抖音、網易云音樂、綜藝類節目等app平臺,極大地壓縮了戲曲藝術的市場,其發展越發艱難。
(二)蒲劇的藝術特點——缺乏創新性
蒲劇目前的生存現狀其藝術特點缺乏創新性體現在三個方面:
1.劇目傳統老套,缺乏創新性。
2.表演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從明清到建國時期,傳統的蒲劇表演形式主要由伴奏樂器板胡、二胡、鼓板、鑼、鼓、?等組成。其表演形式單一,給予人的音響效果暗淡無味,容易造成聽覺疲憊,逐漸失去觀眾。
3.演唱風格單一,缺乏創新性。蒲劇的演唱風格就帶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質,樸素、高亢、熱情、奔放。然而發展至今,這種演唱風格顯然不占優勢。
(三)蒲劇的受眾人群——受眾范圍小
蒲劇在面對現在的市場時,其受眾范圍小。對蒲劇感興趣的大多都是年齡較大的長輩,而社會的中流砥柱—少年、青年都對其了解淺薄,甚至完全不知,因此其發展就受到很大的影響。其次在蒲劇教學的質量方面來說,其教授主要靠老一輩藝術家傳授學習,即便政府國家支持年輕人對蒲劇的學習,但其學習質量對蒲劇在現在年輕人中的傳承造成了很大阻礙。其次蒲劇發源地為山西,目前只在山西流行,其他地區對于蒲劇的認知較少,導致蒲劇走不出去。
四、對蒲劇未來發展的思考
從內部情況看:第一,在劇目的創作與編排上要大膽創新;第二,在新劇團的管理結構與體制方面要更加系統化;第三,在蒲劇藝術工作者的挑選與培養方面要更加具體化、專業化;第四,在表演方面,內容要注重內涵,切忌特技泛濫。從外部條件看:第一,相關文化主管機構要給予關心和幫助,利用政府宣傳力量推動蒲劇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第二,加大對蒲劇藝術工作者的社會福利,留住人才;第三,利用自媒體、明星效應加大對蒲劇的推廣,擴大受眾人群,增加觀眾;第四,要將蒲劇推進校園,不僅推廣至專業院校,還要包含綜合類的大中小學,讓學生從小就接受蒲劇傳統文化。
五、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讓蒲劇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下去,就必須要更多地去挖掘蒲劇的藝術魅力,緊跟新時代的潮流,給予其精神力量與物質支持,逐漸探索出新的發展之路,筆者也堅信在協調各方面的發展之后,蒲劇的未來將會更加輝煌。
參考文獻:
[1]武丁紅.蒲劇做功中的特技表演特點研究[J].戲劇之家,2019(29):15+17.
[2]曹志華.略論蒲劇翎子功的表演特點和傳承發展[J].戲友,2019(3):45-46.
[3]王姚楠.晉南蒲劇表演中的舞姿身段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曹鑫,中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