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舍的作品中大多描寫的都是市民生活,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使得讀者在閱讀老舍作品的時候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動以及精神創傷。本文從老舍小說創作中平民意識的淵源、表現形式探究老舍小說創作中平民意識對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老舍;小說;平民意識;教學意義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對于下層市民的刻畫和描寫非常細致,將下層市民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以及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描寫的栩栩如生。老舍的文章雖然都是日常平凡的場景,但是老舍卻能透過平凡的場景直接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普遍沖突使得讀者可以從平淡的文字內容上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
一、老舍小說創作中平民意識的淵源
(一)生活經驗的寫照
老舍出生于底層貧民階級,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老舍的作品更加的趨向貧民化,同時也為老舍理解農民、關愛農民的文學思想奠定了建設的生活基礎。老舍的生活經歷使得老舍更多的解除了社會的黑暗和殘酷,在體會社會辛酸苦辣的同時也增強了老舍對這個社會環境的認知,所以老舍在創作過程中才能夠將底層平民的生活原貌完全的再現。
老舍作品中的貧民意識和老舍自身的童年經歷和社會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老舍的記憶中,一家六口僅靠母親為人拆洗縫補維持生計[19]。貧寒的生活將老舍一開始就置于底層社會之中,老舍曾經在文章中說過“童年習凍餓,壯歲飽酸辛”,老舍的童年長期的處于饑餓、恐慌的狀態,并且在成長的過程中,老舍也目睹了其他底層平民的悲慘生活,所以老舍的作品大多描寫的都是自身的親眼所見,老舍自身對生活的體驗和情感都融入了創造的作品之中,使得老舍的作品具有平民化的傾向,并且也是底層生活經驗的寫照。
(二)大眾情結流露
老舍自身有強烈的大眾情節,老舍將自己的根植入平民大眾之中。老舍將老粗兒當作自己重要的讀者,把作品當作自己與平民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接受者的研究發現,魯迅等人的文學作品在民間的傳播范圍十分有限,因為文學作品缺乏相應的趣味性,然而老舍因為有大眾情節,所以使得自身創造的作品更加趨向于民間文學,因此更能符合民眾的閱讀心理,滿足了大眾的審美需要,所以老舍的作品在民間有廣泛的市場以及生命力。
老舍的作品并沒有隨著老舍社會地位的提升而偏離平民化的傾向,反而更加地深化了老舍自身的平民情懷。這是這種平民情懷,使得老舍的作品有非常強烈的真實性和感染力,同時透過老舍的作品,可以以看出老舍對大眾情感根深蒂固,有非常強烈的大眾情節。并且就算自己以后的生活越來越富裕,老舍仍舊心系平民,老舍的形象在平民的心中得到了永恒。
二、老舍小說創作中的平民意識表現形式
(一)平民形象的塑造
老舍作品中的平民意識主要體現在平民形象的塑造。老舍在英國早期創作的幾個作品中描寫的就是北京貧民的生活片段,而在寫作高峰期的時候,老舍蛀牙描寫的是下層平民的社會生活。老舍的任何一個創作時期,都在塑造平民的形象,老舍用自身的作品充分地展現了平民人性本質的內核自然、親切、真實而深刻的充分展示給每個人的一種平民精神。
老舍筆下的人物中,老派市民是最成功的平民形象。其中最為有代表性的任務就是《離婚》中的張大哥以及《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老舍筆下的張大哥雖然墨守成規,但是也在不斷的適應社會的變化,總是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但是當自身的危機降臨時,自己也同樣束手無策。老舍通過自己的描寫將平民遇事順應天命的生存狀態描寫得淋漓盡致[2]。《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也是典型的老派市民,但是祁瑞宣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自身相對年輕,在祁瑞宣的身上集中反映了新與舊、家庭職責與社會責任之間的矛盾,有著一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赤誠之心。在老舍的作品中,在表現祁瑞宣的時候充分的表現了祁瑞宣的性格矛盾以及精神苦惱。
(二)大眾化的平民敘事
老舍更加注重故事的額完整性以及曲折的情節性,極大程度上是因為老舍自身的人生經歷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將古典小說的優良傳統以及先進的西方藝術進行有了記得融合,從而創造出了符合大眾品位的堵塞小說敘事模式。
在敘事的時間方面,老舍創造的作品有著明顯的古典小說連貫敘事的特點。例如《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等,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可以一氣呵成。在敘述的角度方面,老舍創作的作品會不自覺地流露出說書人的傳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小說的趣味性。在敘事的結構方面,老舍把要寫的內容編成故事,從而吸引住大量讀者的目光以及閱讀興趣,所以老舍的作品大多有強烈的故事性。
總體來說,老舍的作品具有大眾化的平民敘事風格,既符合民眾的審美趣味,又打破了傳統的方式,并且在創作過程中有機地融入了西方的傳統文化,從而將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作品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作者簡介:張雨微,齊齊哈爾大學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