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甲
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教學政策的日趨成熟,高中階段的美術知識教學,需要教師對學生的美術知識學習現狀,有一個清晰且完整的認知和定位,這樣才能夠確保高中美術教學的質量。為此,教師在為學生設計美術教學策略時,就應當圍繞學生這一教學主體,進行有效的教學方法設計,確保當前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教師設計的教學方法相契合,從而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全面提升學生的高中美術學習質量。
關鍵詞:教學設計;有效提升;高中美術;教學質量
在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過程中,需要明確“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教學目標。當教師有了明確的美術知識教學目標之后,對應的美術教學方法設計,就能夠更加有的放矢。所以,教師決定引入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意在培養學生的美術知識學習興趣。同時,教師為學生布置相應的訓練任務,以此幫助學生逐步提升美術實操水平。此外,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對學生良性的教學評價,以此激勵學生進行更深入的知識學習和探究。
一、信息技術指導,提升學生美術學習興趣
高中階段的美術知識教學,需要以學生的美術知識學習興趣為基礎,進行相應的綜合性教學內容設計,才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美術知識水平。所以,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時,需要結合大量的信息化教學內容,為學生展示內容異彩紛呈的美術教學課堂,并配合動態化的音頻和視頻資料,進行綜合性的美術知識教學講解,使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學習美術知識帶來新鮮感。此外,教師引入大量的動態化美術教學內容,并針對學生的美術知識學習興趣,進行知識關聯和講解,從而可以最大化提升學生的美術知識學習質量。通過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內容的設計,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美術知識帶來的成就感。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時,就可以結合信息技術教學法進行相應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師在教授學生全面學習和欣賞《蒙娜麗莎》的時候,可以結合學生對其觀賞興趣,進行全面性的教學講析,使學生能夠從各個不同的方面進行觀賞和學習。為此,教師還可在導學之初,就為學生播放電影《達芬奇密碼》的片段,有效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美術知識學習質量。通過教師為學生設計信息化的美術教學內容,能夠充分貼合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美術知識。
二、任務綜合驅動,增強學生實際操作水平
在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期間,應當為學生設計大量的訓練性教學任務,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相關美術技巧之后,就能夠展開相應的技術訓練,從而切實提升學生對于美術技法的熟練度。為此,教師需要為學生設計相應的訓練性教學任務,使之驅動學生進行有效的美術技法練習。正是因為學生在課上學習了相關的美術知識內容,能夠在其腦海中留下深刻的美術印象,從而為學生進行相關美術技法訓練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所以,教師結合教學期間,學生最感興趣的知識方向,設計相應的美術教學任務,并要求學生進行細致深入的美術訓練,從而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美術實操水平。
例如,教師為學生講解《不同的歌聲》一課之后,就可以結合本堂課的教學重點,進行相應的自主訓練任務設計。首先,教師為學生講解美術作品和民族文化之間的關聯點,并為學生展示不同時期不同文化對應的不同美術風格,使學生對美術和文化之間的關聯,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和印象。而后,教師為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要求學生結合我國古代的音樂作品,進行相應的美術作品設計,使其能夠在理解文化內核的基礎上,進行高效的美術內容設計和創作,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對于文化意境的感知水平。最終,教師對學生的美術創作內容進行檢查,可以發現學生在文化基礎的指導下,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的美術創作能力,進而使自身的美術創作技巧更為嫻熟。
三、良性評價引導,激勵學生深度知識探究
高中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期間,需要教師重視對學生的良性教學評價。在學生看來,當前階段的美術知識學習質量,和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評價密不可分。若是教師給予自己良好的學習評價,則表明自己現階段的美術學習較為出色,能夠激勵學生進行更深入的知識學習,反之則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學生的美術知識學習積極性。因此,高中美術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大量積極正面的評價,以此激勵學生進行更為投入的美術學習,切實提升學生的美術知識水平。
例如,在學生學習《靜物構圖》的內容時,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實際課堂表現進行相應的良性教學評價。在此期間,教師應當就學生的美術作品中,尋找其繪畫的亮點,進行相應的良性教學評價,使之有效調動學生的美術學習積極性,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美術知識內容,起到良好的教學引思作用。
綜上所述,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期間,需要結合美術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教學方法設計,以求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知識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東寧. 教學設計提升課堂效率——論高中美術鑒賞課堂教學設計[J]. 美術教育研究, 2016(18):153-154.
[2]王玲. 設疑、探究、總結——高中美術課堂教學設計的思考[J]. 新課程教學(電子版), 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