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摘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等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時代與人是相互作用的,對此,本文基于對時代特征及“95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特征的分析,探索二者共同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變化及應對之策,以期提升“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學習興趣;教學效果
新媒體指的是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一種新的媒體形態,新媒體時代的興起始于20世紀下半葉,由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動形成的,相較于人類發展歷程中的其他時期,新媒體時代的時代內涵可以總結為高度媒體融合度、巨大的信息或數據能量、工具性的中性特征及網絡化的社會生活四個方面。基于新媒體時代內涵,可以對新媒體時代的新特征進行如下概括:一是主體的平等性與自由性,二是內容的豐富性與便捷性,三是形式的多樣性與交互性,四是語境的虛擬性與開放性,五是服務的個性化與分享性,六是信息來源的隱蔽性與社群的封閉性。基于新媒體時代的新特征,“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樣衍生出新特點,比如,教育環境的復雜化、主體性特征明顯化、信息來源立體化、教育手段多樣化及教育效果經濟化等。
新媒體時代推動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發展,在此背景下,“95后”大學生思想道德特征也較以往不同。在政治素質方面,“95后”大學生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矛盾:具有明確的政治立場,但是缺乏明確的政治信仰;具有較高的政治熱情,但是實踐力不足;信奉主流政治,但是政治觀呈現現實化、功利化趨勢。在思想觀念方面,“95后”大學生思想開放,善于接受新鮮事物,思維活躍并追求獨立,自信且具有高遠目標,但同時,他們也存在缺乏相對應的辨識能力、過度抵觸外在約束、自我中心意識過強等問題。在道德情操方面,“95后”大學生具有較高的道德意識、包容接受力與競爭意識,但同時,其存在道德實踐性不足、道德準則模糊及競爭手段正當性不足等問題。在價值取向方面,“95后”大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但是人生目的過于現實化;具有理性的消費觀念,但是享樂主義傾向嚴重;具有務實的人生態度,但是拜金主義取向明顯。
(一)新媒體為“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新媒體時代的代表產物是手機與網絡,作為一種新的媒體形態,新媒體不僅是技術的發展與革新,同時衍生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對世界上每個國家的價值觀念、意識形態及傳統文化產生了影響,并逐漸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等也產生了影響。教育現代化發展趨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觀念與手段的進一步開放成為必然要求,新媒體的融入推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新媒體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95后”大學生的民主意識及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轉變教師傳統思政教育理念,同時可以通過拓寬教育時空、增加教育手段、豐富教育內容等途徑實現教育資源的拓展。此外,具有開放性與交互性特征的新媒體,可以更好地滿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及時性的要求,打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限制,提升“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與針對性。
(二)新媒體為“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在肯定新媒體時代為“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我們還應客觀地看待其帶來的挑戰。新媒體時代背景下,“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社會背景與校園環境都在不同程度地發生改變,在這一變革下,“95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體、環境及模式都面臨相應的挑戰。首先,教育主體方面。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教材處于教育主體地位并發揮主導作用。而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信息獲取渠道被大大拓展,同時新媒體接受者與傳播者呈現合一趨勢,由此,學生自主或不自主地會選擇和接受新媒體帶來的海量信息,在這一信息獲取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一樣享有平等的獲取公共信息的權利,基于媒介素養優勢,學生獲取的信息可能多于教師、教材,在這一趨勢下,教師與教材的主體地位被逐漸削弱。其次,教育環境方面。在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來源于教師授課內容與圖書館學習資料等,信息獲取方式較為單一,由此,教育環境也相對簡單。但新媒體進一步加快了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交往,多元意識形態與思想觀念涌入加劇了文化沖擊,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復雜化。最后,教育模式方面。新媒體帶來的海量信息使大學生思想及行為呈現出隱蔽性與持續性特點,傳統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對學生的這一轉變受到了挑戰。
(一)基于新媒體背景創新“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首先,創新新媒體背景下的育人理念。對于新媒體,我們應正視其給“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積極效應,并通過主動運用,全方位開發其育人功能,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發展。其次,樹立常態化理念。即“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應在理論課程中運用新媒體技術,還應將新媒體技術充分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最后,樹立合力理念。新媒體融入“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豐富了教育載體,推動了課堂教育與網絡虛擬教育的合力。此外,新媒體技術為“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主體提供了信息傳播的共享平臺,有利于學校、家庭及社會形成合力。
(二)基于新媒體背景完善“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建設,要注意以下幾點:其一,強調網站內容的綜合性;其二,增強網站對學生學習生活的服務性;其三,提升網站與學生的互動性。其次,加強微博管理,高校官方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線工作者應重視對微博的利用,并對“95后”大學生在微博中的言論動態進行關注與引導。最后,重視手機新媒體功能的利用,比如對手機短信、智能應用程序的利用。信息安全問題是伴隨新媒體出現的,基于新媒體背景完善“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同時,應重視預警機制的構建,強化對新媒體信息的管控,維護校園網絡信息安全。
(三)優化新媒體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保障。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外延都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改變,這一改變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對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基于時代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提升自身媒介素養,緊抓時代機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首先,強化教師隊伍政治素養。正視新媒體時代下“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出現的問題,積極完善自身能力建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對教師展開新媒體技術培訓,重視對其創新能力的培養。新媒體時代帶來了技術與觀念的雙重創新,對此,教師應積極了解、學習新媒體技術,強化自身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浩業,顏吾佴.95后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探析——以北京交通大學為例[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04):103-107.
[2]楊梅,周正柱.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網絡行為特點及其引導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12):114-117.
(作者單位: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