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麗
摘要:國企具有特殊的特性,在國企中展開黨務工作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和普通企業中的黨務工作具有明顯區別的。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國企內部針對黨務工作已經展開了多項工作,但是這些工作的成效并不理想,黨務工作管理還存在很大的缺陷,這也是國企黨務工作的實際現狀。隨著新形勢的出現,國企黨務工作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同時黨務工作的管理制度和過程也應當適應新形勢環境,轉變黨務工作的工作方式,對過期內的黨務工作展開深入性的研究,希望通過這種研究工作能夠指導黨務工作的實際效果。
關鍵詞:新形勢;國企;黨務工作
在我國的國民經濟結構中,國有企業占據著主導地位,這類企業的運行方式和發展與國民經濟具有直接的關系,同時也是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最主要部分。要想做好國企的黨務工作就應當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堅決執行黨的決策,擁護黨政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國有企業的發展始終保持黨的領導。要想改善目前國有企業的黨務工作現狀首先應當對國企內的黨務工作展開詳細的調查,從根源入手,實現黨務管理工作目標。
一、國企內的黨務工作現狀
(一)具有自我否定的問題。隨著外界政治環境的影響,國企的黨務工作經常出現消極懈怠等問題。目前國企黨務管理中存在考核標準和實際具有較大偏差的問題,這種偏差使得國企的黨務工作方向偏離了工作的最終目標,很多黨務工作者對自己的工作職責并不明確,黨務管理開始向著個人意志方向偏移。再加上歷史慣性的影響,很多黨務工作者獲得現有的職位并非依靠自己的能力,而是通過關系獲得了現在重要的工作崗位,這也使得有能力的黨務工作者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致使國企內的黨務工作展開效果不理想。
(二)活動形式不完善。時代在不斷的進步,國企黨務工作也應當跟上時代的腳步,適應新時代和新環境成為國企黨務工作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按照社會環境的發展,國企應當運用科學的手段對黨務工作管理制度進行全方位的優化。但是很多國企管理中并沒有達到規定的標準,黨務工作的形式單一,傳統思維的影響力巨大,新的管理形式很難推行成功。
(三)管理成員老齡化嚴重。國企員工的晉升和黨務工作的管理人員需要具有一定的資質,這就造成了目前國企黨務管理團隊中很少出現青年管理者身影的根本原因。實際上這一問題的出現還是多方面影響的結果,其一,青年職工對黨務管理工作興趣不高,思想政治覺悟低,青年的政治素養達不到要求。其二,國企在改革政策的影響下開始對人員實行精簡政策,黨務工作逐漸變得繁重。
二、國企黨務工作應對新形式的有效措施
(一)轉變觀念,順應時代。黨務工作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環境的改變,合理的調整黨務工作是保證黨政管理工作可以實現可持續的重要保障。國企黨務管理工作者應當積極的順應時代的變化,不斷的更新自己的思想觀念,保證黨務管理工作符合時代的發展。黨務管理者應當對國企的改革持有積極的態度,主動的尋求改變,開放自己的思維,運用現代科技的力量實現企業發展的進一步提升,做好企業內的黨政思想工作。黨務管理者還可以利用現在的信息技術提升企業內職工的關系,為黨政工作的順利展開提供創新的道路。
(二)增加青年人員的培訓力度。目前國企黨務工作管理團隊具有明顯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為了從根源上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企業的黨務管理者應當注重青年人才的培訓,為管理團隊注入新鮮的血液。其一,應當提高企業內對黨務工作的重視程度,保證企業職工正確的理解黨務管理工作的作用,提高企業職工參與到黨務管理工作中的興趣。其二,注重綜合性人才的培養,對企業內的優秀人才展開全方位的培訓,特別是優秀人才的思想政治培訓方面。企業應當為職工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能夠確保企業的工作時刻將黨務工作放在首位,提升企業內的黨務管理團隊素質。其三,增加團隊對青年人才的吸納能力,積極啟用青年一代。可以通過老帶新的方式提升青年對黨務工作的熟悉程度,提高人才對信息技術的了解程度,通過各種方法激發員工的積極性。
(三)完善考核管理制度。考核工作是體現優秀人才和激發員工潛力的重要措施,國企的黨務工作同樣需要完善的考核制度輔助。做好考核工作能夠在提升黨務工作效果的同時優化管理團隊的人才結構,在考核過程中使用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等制度,平衡黨務管理工作的內生動力,保障黨務工作順利展開。
三、總結
國企管理結構中,黨務工作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黨務管理工作對國企的正常運行具有重要的意義。各國企組織應當提高對黨務工作的重視,針對具體的問題制定合理的處理措施,積極地展開企業的黨務管理工作,轉變黨務管理者的思想,積極應對新時代的變化,完善考核管理制度,促進管理團隊的優化。
參考文獻:
[1]王媚,趙文佳.新形勢下國企黨務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 (06):14.
[2]莫磊.新形勢下國企黨務工作的轉變與創新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7 (19):28-29.
[3]馮靜.新形勢下如何強化國企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J].中外企業家,2017 (17):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