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
摘 要: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利用先進科學技術以及雄厚的經濟去推動我國各個領域行業的發展,也是促進我國建設進一步發展的重點。在當前發展中,我國社會保證人才供需方面存在一定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在發展的過程中陷入困境。如何提升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人才的培養水平。發揮出社會保障人才的價值,成為當前著重關注的話題。本文通過對當前問題的分析,提出了相關策略。
關鍵詞:高校勞動;社會保障人才;問題;培養策略
一、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過程缺乏目標,盲目教學:
高校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其制定的培養目標都存在著無市場需求。對各個地區,各個時期中,市場對人才在數量、質量以及類別的需求方面沒有深入調查,也沒有實行科學的論證,最終導致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缺乏科學性,培養的方面也不明確。另外,在高校專業課程的設置方面也存在盲目化情況,沒有根據自身的需要以及學校自身的優勢出發,存在盲目跟風教學或者因人設課的現象。
(二)專業培養教學模式太過單一:
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無論是在培養目標、培養規格還是方式等,都采用相同的教學方式,最終使教學的過程形成同質化的現象[1]。這種現象帶來很多方面的問題,第一是這種同質化的培養浪費了國家教育資源,使高校面臨了生存的危機;另外對畢業生來說,會使很多畢業生之間形成惡性的競爭,這種結構性的群體在勞動市場中的擇業機會相對較低;最后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帶來一定危害,降低了國家核心競爭力,阻礙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三)專業培養缺乏靈活性,過于極端化培養:
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上缺乏靈活性,其理論教學與實踐上存在兩極分化的情況,要么是重視理論知識,開設很多關于理論性的課程,忽略了實踐,要么是重視實踐,忽略理論上的學習。缺乏專業靈活性的培養,導致理論與實踐脫軌,這種側重于一面的方式,很容易導致人才的短缺。
二、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的解決策略
(一)優化學生培養目標,突出專業特色: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可以在政府部門、政策研究、企事業單位等等部門中,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工作的公共管理人才[2]。而公共管理人才是指,制定相應的律法和政策體系,并能在實際實踐中為社會成員提供具有安全保障的產品以及服務的人員。我國各個地區的發展以及經濟各不相同,各地區中的高校也有自身的多樣性,所以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培養上,其目標有差異性,應根據區域人才需求以及高校自身優勢制定有傾向的培養目標。結合社會需求,優化學生的培養目標,將素質與能力納入培養目標內,突出學生的公共意識與服務意識;發揮學校現有的學科基礎,提練出更鮮明的研究方向形成具有特色的學校,從而避免同質化的教學導致的資源浪費問題,提高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豐富教學資源,科學設置課程體系:
首先要設計出能夠滿足各種需求的課程。在專業課程設計方面,要體現出人才培養的特色,以社會保障概論、社會保險以及勞動關系等為基礎,豐富教學資源,讓學生能夠自由選擇課程[3]:例如在公共財政與社會保障政策方向,要側重于宏觀把握的培養,為學生在政府部門的就業做好基礎;社會保障基金方面,要從公眾視野出發,對基金的籌集、管理和運營方面研究分析,使學生就業與保險方面或者基金管理方面有更廣的方向;人力資源就業方面,可以為學生安排關于酬薪管理以及勞動關系等方面的課程,讓學生致力于此方面的就業有更多的知識基礎。其次要把理論與實踐結合,建立于符合社會當前發展以及人才需要的實訓平臺。可以利用校內實驗室當做學生實訓的平臺,讓學生能夠熟悉相關業操作流程以及對相關軟件的使用,為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快速進入角色提供基礎。另外也可以從校內拓展到校外,建立實踐基地,與個領域相關部門有效結合,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三)創新教學方式,提升綜合素質培養:
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具備分析問題能力和實踐能更具有效性。首先要重視課堂教學,注重研討式教學以及案例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基本能力的重要場所,課堂的有效率是提升學生各項能力的基礎。在課堂進行理論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對國內外中關于社會保障中的政策以及各種改革進行關注研究,在課堂上設立專題,讓學生們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以及觀點進行探討和辯論,通過案例的開發和運用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擴展課堂,設立專題以調查的形式進行實踐。社會保障專業較于其他專業,它更接近社會生活實際,通過設立專題進行社會調查,可以讓學生更清晰明了當前社會中的一些保障問題,為學生提供了理論運用的途徑。而學生也會在這種接近社會的實際調查中獲得榮譽感和責任感,給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動力。最后,鼓勵科研,并以科研能力為基礎,建立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機制。高校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就業崗位,要求學生在具備專業能力的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判斷力及管理方面的能力[4]。所以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活動中,鼓勵他們進行學術以及調研方面的撰寫工作,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對各種文獻的搜集和查找也有利于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學生在升學或者就業方面也會有更好的表現。
總結:為了促進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發展,我國首先要對其培養的過程予以更多的重視,不斷的創新優化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教學方式,以此去提高教學質量。建立以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體系,探索出更優質的、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以及高校學生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王爭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以河北地質大學為例[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06):23-25.
[2]溫海紅,衡百琦.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及其發展措施[J].勞動保障世界,2019(02):46-47.
[3]童桂林,金俊杰.新時期我國社會保障人才培養機制優化問題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16):133-134.
[4]林閩鋼,王鍇.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及其人才培養情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8(08):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