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
摘 要: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 城市擴張用地和開發區用地等的增加,越來越多的農民將逐步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本文了通過對失地農民的現狀問題提出,分析原因,存在的提出了來完善解決的建議和措施,及探索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來保障失地農民權益,進而實現和諧社會的穩步發展。
關鍵詞:失地農民;現狀;保障措施
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民獲得土地使用權,土地收入是最直接的收入來源,為完成工業化的的原始積累,我國實行城鄉分割二元結構,農民為實現現代化承擔了巨大的發展成本,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在一些水平極低的農村社區從事簡單手工勞動和種植業,甚至大批農業勞動力轉入城市,成為了失地農民。越來越多的農民將逐步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變為“失地農民”。失地農民的產生出現就成為必然,農民失地是源于發展的需要。
一、失地農民現狀
(一)生產生活現狀
失地農民,他們的就業或再就業能力一般都比較低,文化在初中以下占多數,總體上無就業競爭優勢,極少數人由于缺乏創業能力,也只有花費補償款,生活變得很艱難;在子女就學、醫療條件、交通等也增加了無固定經濟來源的失地農民的經濟支出負擔。在“非工非農”的兩難境地,相當部分戶數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如前。他們所經營依賴的土地被征用處于失地后,自然直接導致經濟收入下滑,生活狀況、生活水平就比失地前下降了。
(二)社會保障方面
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缺乏總體安排,一方面,失地者城鎮就業和流動后就業的保險無法相互轉移,會造成購買多個保險。因為達不到繳費年限而到年齡后拿不到養老金的情況。另一方面,管理體制不規范,目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工作還存在著體制條塊分割的現實。這種條塊分割造成政策、資源等諸多方面因素還需相互協調,通盤解決。再次農民的參保意識不強,農民養老一直以來是以土地為基礎,家庭為核心的,子女贍養的家庭養老觀念比較重,短時間內,農民很難轉變養老觀念。
(三)失地農民就業率低
2003年國家統計局農業調查隊對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調查顯示:征地時安置就業的有2.7%;外出務工占24.8%;經營二、三產業的有27.3%;從事農業生產的有25.2%;賦閑在家的占20%。而這部分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的耕地已經由征地前的平均每人1.13畝減少到征地后的平均每人0.36畝。這人均0。36畝的耕地已經無法維持基本生活,他們實際上處于隱性失業狀態。可以說,賦閑在家和繼續從事農業的45.2%的失地農民實際上處于無業狀態。
二、對失地農民權益流失的原因分析
失地農民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建設者和犧牲者,本應成為受益者。但是,在現有的各項制度存在缺陷的情況下,導致失地農民有形的生活貧困、就業貧困和社會保障權的缺乏,失地農民權益流失,分析這種種問題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城鄉二元結構的大環境
我國實行的城鄉有別的二元政策人為的區別城鄉。在農業上,實行的是“奉獻型”的政策,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制度性安排了農民身份,在政策上重城輕鄉的“二元型”的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勞動就業制度、文化教育方面農民“非國民待遇”制度以及農工有別的金融信貸制度,讓農民在知識和技能待遇上與城市產生巨大差距,只能讓農民束縛在土地上,土地收益成是最根本、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一旦失去土地它們就什么都沒有了。長期以來在這個體制對農民利益的忽視,致使工農之間,地方政府和鄉村組織這些公共權力部門任意侵權,濫占耕地,使農民利益大量流失。
(二)征地補償低和后續安置內容不清晰
我國征地補償方案確定后,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公告,并聽取被征土地的農民集體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在現實中被征收的土地被批準后才告知公眾,而內容也是有政府決定。農民在征地過程中參與度非常小,從土地征收的認定、土地征收補償費的確定、分配和勞動力的安置,被征地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被削弱,嚴重侵害了失地農民的權益 。征地后,我國現行法律對安置主體作出規定,也沒有對失去土地后農民的基本生活、就業補償和社會保障等內容做出相關解釋,安置程序和途徑也沒有明確。征地是政府單方面實行的強制性行為,政府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應該為農民長遠利益著想,承擔起責任,可是我國沒有相關的法規和條例 。
(三)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很不完善并未完全建立,內容包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因為其覆蓋面,籌措資金,管理范圍小,也沒有相關的法律規范,農民享受到社會保障待遇的比例比較低,保障水平低于城市。
三、構建失地農民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機制
失地農民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國家和地方、政府機構、各個部門的共同協作,有針對的配置協調各方利益,統籌各方要求,實現各方利益的平衡,實現失地農民利益的合理化。失地農民文化素質偏低,法律觀念淡薄,失去土地后,由于各方面的變化,生產生活中不免發生各種糾紛,政府及各司法部門和法律服務機構應積極為失地農民提供法律援助,維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加大宣傳動員力度轉變觀念,尋找更多出路。同時加大反饋機制,對外出務工和就業的失地農民有后續評估,找到不足改正,尋求政策更合理有效化。
(一)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多渠道就業
要認真制定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創業促就業的政策措施,全面貫徹落實有利于失地農民創業就業的稅收政策、小額擔保貸款、資金補貼、場地安排、技能培訓等項扶持政策,支持失地農民以創業帶動就業。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就業機制,加快就業服務向農村延伸的步伐,消除城鄉就業服務差別,把失地農民納入失業登記管理,一視同仁地享受公益性職業介紹機構提供的免費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政策性咨詢等公共就業服務。勞動力市場逐步由單純的體力型向專業型、技能型轉變。
(二)學測算征地補償標準,提高并制定合理的補償機制
第一、確定征地補償標準時,根據建設的客觀實際,應在確認農民集體土地財產權的基礎上,同時應考慮市場因素,按市場經濟規律,結合土地的自然、經濟和社會屬性,按土地所在不同地區(重新進行土地分等定級)、土地的不同地類(確定土地的極差)以及征地項目不同用途,確定征地補償標準指導價格。
第二、進一步完善補償機制,提高補償標準,使征地補償更加合理。
重新確定并提高“耕地年產值”的數值,使之更加符合昆明地區的實際。在確定合理補償標準的基礎上,還要完善補償方式。在社區建設中區分并界定征地、征用及征購、收購土地的補償方式,并使征地補償費用的支付重點向被征地農民傾斜。
參考文獻:
[1]廖小軍.中國失地農民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1
[2]劉家琛.農民權益保護法律分解適用手冊集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10.《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七條.
[3]馬曉茗、曾向陽.我國征地制度及其改革問題的幾點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