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青

【摘 要】目的:針對霉菌性陰道炎,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與健康教育,考察護理的效果。方法:抽選我院收治的患者共100例,自然分組進行評定,對照組50例患者均接受了常規護理,觀察組50例患者均接受心理護理+健康教育,護理15天后,對比兩組患者霉菌性陰道炎的瘙癢、異味、疼痛、白帶異常不良癥狀的幾率,并同時比對患者對霉菌性陰道炎相關問題的認知結果(認知、一般、未認知)。結果:觀察組患者在護理后各項不良癥狀產生幾率降低,對照組同樣降低,但不良癥狀的存在幾率相對高于觀察組,觀察組的患者認知率普遍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分析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霉菌性陰道炎患者心理壓力較大,且日常自我保護意識不足,通過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可幫助患者在家庭護理中持續關注陰道炎問題,采取正確的方式進行自我護理,對護理有較大的幫助。
【關鍵詞】霉菌性陰道炎;患者;心理護理;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711.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3--01
引言:念珠菌性陰道炎的病原體主要是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為條件致病菌,約10%非孕婦女及30%孕女陰道中有此菌寄生,患者體內正常菌群失調,導致念珠菌在濕潤、高溫環境下繁殖,患者在感染病菌后由于疾病隱私性較強,容易諱疾忌醫,胡亂用藥,甚至不予理會,久而得不到治愈,護理中僅僅進行藥物說明,患者的心理問題根深蒂固還是沒有得到解決,同時病情反復難以根治,患者忽視日常的自我護理,也讓病情影響擴大,護理中關注患者心理問題,并積極展開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選我院收治的患者共100例,自然分組進行評定,對照組50例患者均接受了常規護理,觀察組50例患者均接受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從年齡區間層面區分,對照組年齡高低徘徊在20~48歲,觀察組年齡高低徘徊在17~49歲,從年齡的平均數統計中區分,對照組平均數為(25.34±3.25)歲,觀察組平均計算結果為(24.18±3.29)歲。本組患者納入標準:皆接受我院確診并正規治療,有一定心理壓力且愿意接受護理指導。排除條件:有其他不良嗜好、自我護理條件限制等。
1.2 方法 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藥物說明,囑咐患者正常灌洗,有規律用藥,注意個人衛生。心理護理:介紹霉菌性陰道炎的形成誘因,了解患者在霉菌性陰道炎期間的不良針狀,詢問患者是否有生活壓力,如患者工作時坐臥不安等,可引導患者攜帶藥膏,工作期間到衛生間用私處濕紙巾擦拭后涂抹,為患者提供護理意見。對患者說明霉菌性陰道炎是很常見的,不必驚慌,同時詢問患者的過往用藥史,溝通中語氣輕松,讓患者打消顧慮[2]。健康教育:向患者進行宣教,要求患者自我檢查,感受疼痛與瘙癢的程度,檢查白帶的形狀,暫時停止性交,不用手抓撓,減少盆浴或者游泳,利用淋浴的方式沖洗私處,注意內褲的勤更換,避免內褲濕潤培養細菌,局部用藥之前應洗手,或帶手套,隔離污染,患者若持續復發,可嘗試坐浴等方式熏蒸,內褲清洗后應放到陽臺暴曬,不在衛生間陰干,平時盡量不要用護墊,穿全棉內褲,外褲也不可過緊。忌吃食物:辣椒(紅、尖、干),大蔥,洋蔥,青蔥,小蔥[3-4]。
1.3 觀察指標 護理15天后,對比兩組患者霉菌性陰道炎的瘙癢、異味、疼痛、白帶異常不良癥狀的幾率,并同時比對患者對霉菌性陰道炎相關問題的認知結果(認知、一般、未認知)。
1.4 統計學處理 excel等醫療辦公室軟件下離散數據的統計并分類計數(檢驗,用于推斷兩個總體率或構成比之間有無差別),配對計量資料樣本或組間進行比較(t檢驗,觀察此組樣本與總體的差異性),(Standard Deviation)表示均數加減標準差,小概率事件統計當中的質量控制P<0.05表示具有顯著性差異(百次試驗中,發生次數少于5次)。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在護理后各項不良癥狀產生幾率降低,對照組同樣降低,但不良癥狀的存在幾率相對高于觀察組,觀察組的患者認知率普遍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分析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論
霉菌性陰道炎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炎癥,患者的衛生狀況不佳,或者生活嚴重不規律,日常的私處保護意識不強,都容易產生病原菌,且該病容易復發,導致患者產生自卑、焦躁等情緒,護理中鼓勵患者保持心情愉悅,降低對霉菌性陰道炎的關注度,轉移注意力,并在日常注意健康保護,從衛生習慣、飲食等方面進行自我控制,配合用藥,能夠及時緩解病情,并持續降低感染幾率,通過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的形式,可提高護理的效果,幫助患者盡快遏制問題重獲健康[5-6]。本次護理調查顯示,心理護理與健康宣教均較為重要,且取得了一定效果需引起注意。
參考文獻
張聚華.霉菌性陰道炎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85):286.
胡燕鳳,李榮,杜廣哲.霉菌性陰道炎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7,28(S1):241-242.
駱桂芬,程麗.霉菌性陰道炎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33):145-147.
陳曉燕.對30例霉菌性陰道炎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的效果評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9,17(02):257-259.
葉華香.健康教育對提高霉菌性陰道炎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醫學信息,2015(48):375-375.
姚再霞.健康教育對提高霉菌性陰道炎患者認識水平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21):384-385.